第二十四章:钱座之设(3 / 7)
上是以米和布作为价值标准,人们并不能马上接受以政府名目发行的货币。和铜4年(711),为了打破这种无人使用的局面,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其中最“给力”的是《蓄钱叙位之令》,地方官(郡司、少领)需累积6000枚以上的钱币,否则不予录用;并且累积1万枚和同开珎后就可以升官,平民累积100万枚可以授予官位(只是累积不用上贡)……从此,日本才渐渐的有了铜钱的使用和流通。但是,由于所铸钱币质量低下和成本高昂,日本在天德2年(958年)放弃了自己铸钱,改从中国输入。这一过程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明代,在永乐年间达到了高峰。永乐通宝这一货币,就是成祖特意为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而铸造的,在中国国内倒是因为明初大力推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而流通得不多。
事情就是这样,日本从明朝得到了大量的永乐通宝(1636年幕府发行了宽永通宝,1640年开始以之回收以永乐通宝为代表的渡来钱,至1658为止共发行了27亿5千万枚)。与此同时,一些拥有铜矿的地方守护则自己铸造被称为鐚钱的铜钱。这两种钱在关东和关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对待。关西掌握着对明贸易,得到了过量的永乐通宝,因此而很不受待见。制霸关西的大内家为此在1485年专门出台了“撰钱令”,命令领民不可因厌恶而拒绝使用永乐通宝;室町幕府从1500年开始直到1513为止,毎年也都会发布撰钱令……但是,在关东的永乐通宝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尾张作为控制商道的商业重地,正处于关东与关西之间,因此而引发了大量的纠纷。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丹羽长秀商量后,决定请信长强行规定一个兑换比例。
事实上,直到1569年,织田信长才发布类似的命令。现在由于我的建议,很可能将这一命令的发布提前10年……
至于兑换比例,我的建议是1永乐钱当4鐚钱,这也是日后江户幕府的兑换标准,但是这还需要得到信长的支持。
在这个时候,知多郡领内忽然发生了一件事情,本家的大高城和沓挂城被鸣海城的山口教继寝反,投靠了今川家。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整个知多一郡都面临着沦陷的危险。信长急忙召集众臣展开了评定。然而,本家的大部分精力、人力和金钱,都用在了控制新得到的上四郡领地上,一时之间根本无法出兵。无奈之下,信长只能将这件事交给泷川一益,由他施行调略。
调略也需要钱啊。信长把目光转向清州奉行丹羽长秀和津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