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布政中枢(中)(3 / 5)
,数目就高达一千四百七十二万多枚,到了元禄六年九月,又一次性发行了一千四百万枚左右。
当然,由于我的创举,小判的式样要改变了。一枚小判等于四枚一分判,依然可以做成永乐钱的式样,只不过厚度要变成永乐钱的两倍。
经过我和丹羽长秀的商量,新的小判、分判和我的三重一分判采取同样的制式,使用五三桐纹和锯齿边缘。反正,信长也从足利义昭那获赐了五三桐副纹的。但是,花押就不能用我的了,所有制作好的小判和分判,都要送到岐阜由信长画上花押后发行。
信长大概要劳累一番了吧!我不由得这样阴险的揣度着。
当初我发行一分判时,每天抽出半个时辰专门画花押,大约可以画完两千枚,为了完成五万枚的任务,我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信长要发行的第一批分判、小判总数就高达十万,按照我的进度,他需要画上近两个月,而且以后很显然还有更多……
可是我失算了。第一批十万枚分判送到岐阜后,信长只画了大约一千枚,其余的都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交给我和丹羽长秀画押——他倒是大方,毫不在意这种留名的机会,只是辛苦了我和丹羽长秀两人。
不仅如此,他还提起了大判金和银货的制作,命令我们尽快解决。
这两个问题十分麻烦,特别是银货的问题。银和金不一样,没有那么优良的延展性,无法通过模具锻打来处理。而且,银的密度不如金那样高得离谱,和很便宜的铅差不多,相对而言非常容易伪造。我和丹羽长秀商量了许久,决定先搁置银货的事,全力解决大判金的制作问题。
可是,重达十两的大判金,同样不能像分判、小判那样用模具锻制,只能再想别的铸造方式。丹羽长秀命令手下的奉行们试验了几番,铸造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速度太慢,就是质量不行,总是兼顾不了。无奈之下,我们决定还是按照以前的惯例,把这件事交给专门的两替商。
所谓的两替商,就是从事金银兑换业务的商人,职能和后世的银行有些类似。他们主要业务有三类,一是贵金属化整为零的分割与化零为整的熔铸,二是贵金属的加工和制作,称为雕金师或银细工师,三是发行称为“手形”的票据,中介两地之间、或者大客户之间的大宗金银交割。
一般来说,很少有两替商能够同时开展所有的业务,大部分两替商只会选择金、银两种之一作为主营方向。当然,也有两替商专门从事金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