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天正通宝(下)(3 / 5)
间的交往了,总不会想连日本这端的事务也一起掌控吧?”
这一番话,虽然是开玩笑的口气,我却丝毫不敢轻慢,谁知道他是不是认真的?
“主公取笑了。那是长秀殿下负责的事务,臣下可不敢自认能够胜过长秀殿下,”我恭敬的向信长解释,“如果是长秀殿下主持,自然可以做得非常妥帖,不用臣下饶舌;可是,如今是义周殿下代为负责,正如主公所言,并不是本家家臣,对家中的运作没有多少了解,所以臣下只好给予一些建议,以免义周殿下处理不周,耽误了主公的大事。”
“你倒是很轻松啊!”信长点了点头,“那么,我交待的事情,你应该办妥了吧?”
“是。明国的筑钱技术,臣下已经有了很充分的了解,并且还请来了两位铸师。”我一边说着,一边从头怀中拿出一张纸,让信长的侧近转呈。这位侧近,就是大名鼎鼎的森兰丸。他是森可成的第三子,今年十岁,由于堀秀政、长谷川秀一等人都忙于勘合贸易的事,因此最近受召担任信长的小姓。
而那张纸上,写的是翻砂铸钱法的具体步骤。这种铸钱法,发端于唐代,然后在宋代完全成熟,当时经济发达,铜钱需求量极大,而且各项技术和工艺也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才能够完善这种极为便捷和快速的铸钱法。具体说起来,和同样发端于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有些类似,首先要制作一枚雕母(又称祖钱),再以雕母铸造一批精致的母钱(有锡母钱、铜母钱等),然后以木框和砂土固定百枚母钱作为钱模,分别制作面范和背范,之后取出母钱,制作浇口、直浇道、分浇道,最后合范固定,浇铸铜汁。以这种方法铸钱,由于钱范可以成批制作,而且因为是整框母钱翻砂,砂模受力均匀,所以不仅铸钱速度极快,所铸的钱也非常均匀,是我国(中国!)铸钱工艺上的一项飞跃,比唐代以前铸五铢钱的阳文母范铸钱法先进得多。
而现在的日本,那些私铸铜钱的大名,所用的正是已经被淘汰的阳文母范铸钱法,所以铸造出来的钱很不清晰,大小也没有一定的规制,正如唐代以前的五铢钱那样。但是,即使没有我,几十年后日本也会得到翻砂铸钱技术,因为这种技术在明国流传得太广泛了,例如在崇祯年间成书的《天工开物》中,就有翻砂铸钱法的详细工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满清编修《四库全书》时,和其余两千八百多种、一万三千六百余卷、十五万余册书籍,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书版,以及大约一千万份明代档案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