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定调子(2 / 4)
钟里从构思到成文,写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边策来。
一般人若是用毛笔,光誊录都不够,更别说现写一篇了。
这却难不倒吴节,其实,对于东北的边策,吴节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毕竟这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走向,关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是否要做亡国奴的大事。
当下,吴节也不推辞,快步走到皇帝御案前,拿了铅笔,用行草飞快地写了下去。
等到三大阁员进了玉熙宫精舍,吴节这一篇六百来字的短文恰恰写完。
硬笔书法可是吴节的强项,虽然比不上用电脑打字,但相比起古人的毛笔字,堪称神速。
嘉靖见吴节文不加点,速度又如此之快,心中欣慰,暗想:“朕亲手点这个状元果然不凡,这两年来确实提朕大大地长了脸。”
嘉靖接过稿子大略看了一遍,然后将调戚继光军去东北的事情同三人说了,就将文章转了过去。
吴节这篇折子除了保举戚继光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还提出两点靖边策。
一,改入归流,废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土官制度,迁移山林里的渔、猎民户屯垦,设置地方官进行管辖。如今的东北地区很多民族还在实行部落酋长统治的奴隶制度,而一旦遇到天灾,少数民族就会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进汉族地区进行抢劫。只要一开始放手抢劫,那些少民发现抢劫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在不肯安心生产。又因为通过抢劫,部落的势力得以壮大,渐渐尾大不掉,顿成明王朝的祸害。如果将他们都迁移到平原地区开垦,实行流官制度,就算碰到天灾,也能得到中央政府的赈济。几代人下来,都会同化成汉人,自然就不会有以后的女真南下了。
二,台州军进驻辽东之后,可对蒙古俺打形成夹击之势。若蒙古人进攻大同,辽东军从东向西攻击。若蒙古人进攻辽东,则大同军由西向东攻击。若蒙古人直接攻击北京,则两军东西对进。
对于改土归流一议,嘉靖和三大阁臣都深以为然。他们以前治理边的时候,大多选少数民族的头人首领为关官,对本族人进行管理,官职世袭。比如东北的建州卫,都由女真的头人们把持。
听吴节这篇文章一说,大家才意识安抚并不是长久之计策,要想彻底平靖边事,还得使用归化这一手段,这也符合圣人教化之道。
顿时眼睛一亮,深以为然。
至于戚继光移镇去东北,大家也觉得这事可以做。都是为政多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