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以后,各位就不要依靠食盐赚钱了(2 / 7)
门,就会对你进行处罚。当然,你要卖两文、一文,甚至是不收钱,白送,那也是可以的。
显然,这样一来,私盐就没有走私的空间。每斤食盐只卖三文钱,傻瓜才会走私呢。走私私盐没有了巨额的利润,根本不需要虎贲军的打击,这个行当,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现在,虎贲军正在一步一步的降低食盐的价格。目前在产盐量巨大的北直隶长芦盐场周围,每斤食盐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了五文钱左右。随着政策的继续推行,最终会达到三文钱的标准价格。
“什么?”
“三文钱?”
“这个张准,疯了!”
……
当然,有关规定的推行,肯定是不会顺利的。张准的这个做法,出乎太多人的意料之外了。得知张准决定将食盐价格下调的消息,很多人都第一反应,就是张准的脑子,可能是坏掉了。
历朝历代,食盐都是国家赚取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唐朝的时候,一斤食盐的价格,甚至达到每斤三百多文。明朝的财政,有相当部分是来自盐税。财政时期,江淮盐税,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要是没有了盐税,后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张准竟然放弃了盐税!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张准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张准有充分的理由。高价的食盐,其实就是变相的海洛因,会让统治者上瘾的。统治者越是依赖食盐,就越是忽视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方式,最终会让统治者迅速的从高台上掉下来。
不错,食盐是应该让国家专营的。作为最基本的民生用品,国家必须牢牢的控制食盐的价格。但是,这个价格,绝对不能高。对于食盐的经营权,张准在后世的时候,是听一些大学教授说起过的。其中,有一个例子,张准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大家不用打食盐的主意了。”
张准明确无误地说道。
“我准备给大家说一个小小的案例。”
沉默片刻以后,张准目光横扫全场,娓娓地说道。
张准要说的案例,发生在清朝嘉庆年间。但是,现在,鞑子都灭亡了,清朝肯定是没有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张准讲故事。将清朝的背景,替换一下,照样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
清朝嘉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06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