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9)
才发现上头留了一封书。
拆开一看,宣通道长立刻便打了个激灵。而越往下看,他就越是颤动不已。那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兴奋。
他就知道,公子是早有准备的!
宣通道长将那封书叠好揣入怀中,没再去寻和珅,甚至第二日就搬了出去。
之后一段时间,宣通道长都居住在京城郊外一处小道观中。有几个听过他名声的,这就拜上了门来。在他们的牵引之下,宣通道长开始逐渐打入京城富贵人家的圈子里。
而这,仅仅只是他重新在京城打下名气根基的第一步。
清乾隆三十一年,开科举。
和珅年十六。
他的老师,吴省钦、吴省兰二人极为看重和珅身上的才华本领,在和珅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力求和珅能取得一个好名次。
这一年,一处小道观终于有了些名气。
但凡寻常郎中大夫不能医治的怪病,都可到这里去试一试。虽然京中权贵之家对此分外不屑,但多少都对这家道观有了些印象。
此时,和珅正坐在窗下,拆着手边的书信。
一封是宣通道长写的,是与他说道观的近况。和珅草草扫过便撕碎焚烧了。
另一封却是从扬州来的。
和珅三两下便拆开了来,嘴角还带着他自己不曾注意到的点点笑容。
不过很快,那笑容便消失了。
这信并不是黛玉写来的,而是林如海写来的。
不知为何,贾雨村早早就由林如海推举重新做了官,而黛玉却迟迟没有进京来。
和珅很无奈,大约是因为他以自身一己之力,推迟了贾敏的死期。荣国府自然也就不会来接人了。
和珅按捺下思绪,细细扫过了那封信的内容。
不久,和珅便挑了下眉,嘴角还不留痕迹地勾了勾。
倒是没有和书中的剧情偏离太远。
荣国府派去扬州的人还在路上,大概是因为早早先去了信的缘故,所以还没等到人,林如海便迫不及待又写了信给和珅。
林如海拿不准是否要让黛玉随荣国府的人进京来。毕竟他是离不开任地的,纵使黛玉身边再跟了丫鬟奴仆,去的也是外祖家,林如海也依然牵挂不下。
于是便托到了和珅这里来。
和珅折了信,却是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