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文学3.2(3 / 5)
重,神情肃穆,亦是思索良久。罢了,忽然来到他面前,深深一跪:
“臣妾有一斗胆之言,不知当讲不当讲,若陛下准允臣妾直言,请恕臣妾死罪。”
“唉呀,这种时候,”皇帝急忙扶起徐皇后,“这种时候,只有你能和朕站在同一条线了,朕怎么会杀你呢?有什么就说罢!”
“谢陛下。”徐氏起身,道:“一静万民之福,一动万民之祸。陛下为九五之尊,当为万民思虑呀。”
皇帝听了一怔,看向徐氏。只见她双目中闪烁着柔和温润的光芒,一股深沉的情感包藏其中,不由得让他怦然心动。
这位徐皇后,父亲徐明曾任大晋中领军,是位有名的经学家。而生于书香门第的徐皇后,也自小深受族学熏陶,知书达理,崇尚节俭。她十六岁时已经贤名远播,而当时先帝也有意为太子挑选一位家世清白的太子妃,于是由钱鹏月的父亲,当时的钱太仆做保媒,徐氏入了宫。
自徐氏入宫以来,和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两相恩爱,琴瑟和鸣。徐氏生性节俭,虽贵为太子妃,却器服无纹,食不参味,并在后宫之中仍然纺纱织布。先帝大丧之时,她亲手治丧服,率领后宫守孝,后宫上下对她无不交口称赞。
徐氏说话,言简义丰,她方才寥寥数语,却已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
如今,见到丈夫仿佛已经有所领会,徐氏继续道:“臣妾听闻,昔日国师慕容情平叛羌胡之时,洛阳曾遭到辽东贼寇公孙军袭击,当时慕容情若要反叛,便可坐山观虎斗,看公孙军吞陷洛阳,再以清君侧之名挥师南归——然而他并未如此,而是放弃取西凉,直奔洛阳来救,可见此人未必如太尉大人所言心存异想。”
皇帝点点头,道:“然而此一时非彼一时,如今他已占据我大晋西部半壁江山,不知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国师——何况当年父皇还在,他怕是不得不畏惧。”说罢想到自己,神情微苦。
“皇上,君令所出莫敢不从,否则便是叛臣——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天下将群起而攻,您贵为天子,切不可自轻自贱!”徐氏正色,她坐到皇帝身边,有力地握住了他的手——
“那慕容情乃国观宗师,国观代代相承,他前一代乃是紫衡真人,紫衡一生收徒颇广,有数位均还留在国观任职长老,论辈分,还是慕容情的师兄们。”
“皇上,您将国观封锁,把所有的长老、宗师都请入宫,待慕容情入城当日,用军队将这些人带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