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欺负人的长公子(3 / 4)
但嬴政都这么开口说了,负责教导的学者也只能顶着天雷上了。
“长公子,今日我们要学的是《诗三百》中的……”
“淳于先生,《诗三百》扶苏已经会背了,淳于先生只需要传授扶苏齐国的文字就行了。”
这个年代教学和后世略有不同,后世要是教《诗经》,那是先让学生念一次,然后老师再讲解诗中含义,再让学生念几次,最后学生在学生本诗的同时,也通晓了诗中的含义。
这种教学方法自然是比较先进的,学生融汇惯通,知晓其意之后再来背诵,会更轻松更容易更有利于背诵。
而古人讲学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白了就是让你读读读背背背,等你读熟了会背了,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书中的含义了。
至于你明白的意思是不是正确的,万一你学的不是正确的,你又不幸成了老师,然后又会不会误了下一代什么的,这就不是古人要讲的重点了。
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理解和脑洞,怎么会有百家争鸣的文学大撕逼呢?
因此,淳于越在听见扶苏的要求之后,并没有太吃惊,也没有提出要求,要为他讲解《诗经》,而是真得开始认认真真的打算教扶苏学齐国文字。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周王朝开国时的就有的老诸侯,现在儒家圣人孔子的故乡所在,齐鲁之地最通礼仪,所以他们的文字也颇为守礼……呃……就是原始。
和现在许多国家的文字都十分“丧风败俗”的有所改良不同,齐国的文字还是守着老旧的那一套,用赞扬的口气来说就是“八百年的老文字”。
说白话,齐国的文字落在现代人眼里,跟金文、甲骨文也没有什么差别,知道是字已经很了不起了,如作者小时候学书法,从来都是把篆书当成画来描的,更不用说更古老的金文、甲骨文了。
淳于越觉得吧,三岁小孩子,一天能识十个字,已经算是极奇聪明。
毕竟嬴政说了,三岁小孩手还没长好,学会识字即可,写字就省了。
淳于越开始教导扶苏认字,他拿出一卷齐国版的《诗经》摆在扶苏面前,对着竹简上的内容念了一遍,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面对着扶苏“淳于先生,这个好简单啊,我都会了,再来”的表情,淳于越不信邪的抽了几个字,又不信邪的拿出另一卷《诗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