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3 / 4)
思就是如此,似乎春闱的条件比之秋闱都不如?因着之后发生了好些事儿,周芸芸就将这事儿抛到了脑后,亏得没两日京城里就飘起了鹅毛大雪,连着下了两天两夜,这不,她又想起来了。
京城位于北方,当然不是极北之地,可到底比大青山一带要冷很多。基本上可以说每年都类似于周芸芸刚穿越那一年,格外的寒冷。若是某一年多下了几场雪,城里城外的能冻死好些人。
而春闱惯常该是在二月里。
二月里,寒风瑟瑟,滴水成冰,且绝对未到化雪的时候,保不准那会儿还在下着大雪。周芸芸特地询问了孟谨元后得知,春闱是没有地暖的,水暖就更不用想了,甚至为了防止出现走水意外,连炭盆子都是不让用的。当然,春闱的号房还是不错的,到底是在京城里,单论条件那绝对要比地方上来得好。
可还是会冻死人的吧?
因为体质缘故,周芸芸并不怎么怕热,她更怕冷,一到冬日里就手脚冰凉,要是大雪天出门,保准没一会儿就给冻得面色发青。也因此,她才会对水暖这般上心,如今她几乎日日待在房里,就算偶尔会去第四进院子里亲自动手做些糕点,那也是走的穿堂,便是如此她也会把自己裹成个球,再带上一个暖手炉备着。
试想想,要是没有任何取暖的法子,单凭身上的衣裳,能起到什么作用?要是能跑跑跳跳兴许还可以取暖,可春闱却是要人待在一个小小的号房里连着写好几个时辰的考卷。这真的不是把人往死里逼?!
思来想去,周芸芸还是决定从衣着上下手。
幸亏本朝看重读书人,不像前朝那般对读书人格外严苛。要知道,有些朝代对于科举考试严苛到连考生穿几件衣裳都要管,甚至还不叫穿棉袄、大毛衣裳的。这要是这样,估计能过科举的,不单是学问出众,身子骨也得坚强。
孟家因着当初赴京时赶了点儿,原就没有带上太多的衣裳,再说无论是孟谨元还是周芸芸,都还处于长身体的年岁,因此所有的过冬衣裳都要新做。
先前已经做了几件,又因为孟谨元不爱出门交际,每日里都跟那仨一道儿窝在被炉里苦读做学问,倒不怎么需要大衣裳。可考虑到正月里有不能动针线的规矩,春闱要用的衣裳,还得提前准备好。
棉衣肯定不够保暖,大毛衣裳倒是好,却是不方便写字做学问。周芸芸思忖再三,决定先来一套羽绒服。
难度倒是不算高,不过就是将衬在里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