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男人的加油站(7 / 11)
腰忙活。
然后偶尔还有人从水里钻出来,这些是男人,穿着潜水服、腰上挂着网兜,都是潜水去寻找珍贵海螺和海贝的。
正如王祥海和石红心所说,这岛上别的不多,就牡蛎和贻贝、扇贝多。
上岛的妇女们主要是寻找值钱好吃的贝类,最次也得选文蛤,牡蛎她们只挑大个头或者薄壳的捡。
礁石上下牡蛎众多,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祖孙好几代在彼此身上生长,这真是抱团了。
王忆他们不准备找西施舌之类,他们目标是冲着牡蛎来的,扇贝也行。
不过野生牡蛎扇贝并没有长到很大个头的,多数都是小个头,主要是生长空间被压制了。
不像养殖牡蛎,养殖的时候都是分开吊养,一个网兜一个网兜的吊养在海水里,生长空间充足。
野生牡蛎想找大个的得潜水去海底找,特别是海底有一些类似瓦片样石头的地方,那地方的牡蛎往往长得最肥大。
据说在宋代的时候,广粤的沙井渔民偶然发现海底缸瓦片上的牡蛎比普通的更大,于是他们便有意识的往海里投掷碎缸碎瓦片,用瓦片和石头在深海域养牡蛎。
因此,有些考证就说,牡蛎开启了国人人工养殖海产的时代。
潮间带上也有的是生蚝,都是活物,很鲜美,只是肉不那么大。
王忆三人带着工具,他们在岛上连噼带砸的忙后了好一通,最后将小船船舱给填满了牡蛎,这才准备离开。
有先前上岛的人好奇的看他们忙活,看到他们带着一堆牡蛎离开后忍不住了,问道:“你们是在这里找蛎蝗盖子回去盖房子吗?”
牡蛎壳子很坚硬,个头大小可以搭配,确实可以盖房子。
沙井地区被称为牡蛎之乡,他们当地便有牡蛎壳子当墙壁盖房屋的传统,跟外岛的海草房一样,都是先民流传下来的生活技能。
带着牡蛎返程,快要到傍晚的时候,王祥海指挥着劳力们开始收网。
顿时,嘹亮豪迈的号子声响彻海上:“嗳唷嗬!老兄弟,加油哇!再来一个大啊大网头!”
最终也没有大网头上来……
小黄鱼的产量越来越拉垮了。
返程中社员们对这个产能很不满意,王忆出于好心没有告诉他们:
不管是小黄鱼还是大黄鱼,今年产量都是未来四十年最好的一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