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4 / 9)
不爱权势地位,自然不可能,真是清高之人,当初不会把女儿嫁给秦王,那到底为何这么做?
“有句俗话,文人造反,十年不成。指的便是读书人只会纸上谈兵,又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不够果决。这些文人毛病一大堆,但他们也不是真一无是处,例如他们忠君的思想。”魏王道。
在方绪方大人的想法里,争储位是理所应当,若无晋王横插一脚,秦王是名正言顺的长子,储君之位自然该他来坐,所以他带着人跟晋王一系跟赵王一系斗了多年。
争储夺嫡乃规则以内的事,并不违背他从小接受孔孟之道的忠君思想,但若是谋逆、逼宫,这显然超出了规则以外。
方绪是文人,自然明白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什么后果,什么是乱臣贼子?这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重点是人人得而诛之!
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来吐你一脸唾沫,谁都可以来杀你。
他不是没劝过秦王,劝他忍耐。
赵王为何还没回来?汉王为何闭门不出?说不定就等着有人按捺不住动手,他们好坐收渔人之利。
你就算逼宫了得逞了又有何用?就算你控制了京城,别人只要有个光明正大的名义,自然可高举‘诛杀乱臣贼子、靖国难’的大旗,召集军队进京讨伐你。
是时民不聊生不说,还遗臭万年。
方绪可不想当乱臣贼子,更不想在史书上遗臭万年,只可惜秦王根本不听他的,反而嫌他瞻前顾后,所以他才会直接倒戈。
说是为了女儿,不过是文人一贯的谦虚,不好标榜自己如何忠君爱国。
显然这点子谦虚被太和帝领悟到了,其他朝中大臣也领悟到了,因此方绪这一次非但没被牵连,反而风评直升,连坊间都流传着方尚书大义灭亲的事迹。
秦王妃自然也被允许和离归家,方家算是秦王一系中,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
最惨的要数孙贵妃和孙家,孙贵妃直接被贬为了庶人,幽禁冷宫,孙家成年男丁一律被斩首,未成年的男丁和女眷则被流放。
这其中还有个人得以脱出生天,回了本家,那就是郿无暇。
下面办差的人也不是傻子,一查名册,这武乡侯世子妃竟然是太子殿下的大姨子,自然不敢随意处置,忙往太子府递话。
其实郿无暇这一年多来也不是没帮魏王办事,她忌惮着解药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