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1 / 8)
村里人听说何栓子借了二十两,终于有钱修房子的时候,他家里连木头和瓦片都买好了。
二十两啊,要不怎么说是过命的交情,这年头娶一个媳妇也就十几两,二十两在乡下可是个大数字,一个壮劳力干一年的体力活,减掉口粮,也就能剩下四五两。
这四五两还得买衣服、提供零碎家庭支出,最后剩下没多少。要是生一次病,几年积蓄搭进去。所以家家户户根本攒不下多少钱,也就是镇上有工作,每个月有工钱的,能一点不犹豫地借给别人。
另一边,三郎何启明终于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求学生活。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要起床,吃了粥,揣上一个饭团和一个红薯,这是中饭,然后走两个多小时的路去镇里的学堂。
回来又是两个多小时的路,脚磨出了血泡,他自己却还挺开心,抱着一本二手的书本,像是抱着什么宝贝。
他上的这个学堂不比大朗那个私塾,没有提供住宿和三餐,而且教书的只是童生,而不是秀才,唯一的好处是束修要的不多。
镇里的孩子,七八岁上学启蒙,十三四岁就要准备下场考试,何启明幼时启蒙了两年,十五才继续上学,算晚的,基本没有科举的希望。
幸好何老二也没有一定要他考出什么成绩,只希望儿子识得几个字,会一点算学,留在镇上给人看铺子,工钱高,活还轻松。
何启明很是珍惜自己的读书生涯,因为爹娘的嘱咐,每日放学回家,除了自己练习和背诵,还要教导青川,小妹何小蝶也能在边上听一耳朵。
不知道是教育环境还是别的什么影响,何启明总是默默地背诵朗读,似乎开不了嘴。后来一问才知道,因为年纪大,官话不标准,长得又黑,跟个黑鸭子进了鸡窝一样,被别的学生嘲笑排斥,有些不敢张嘴了。
咿,这不就成了哑巴英语了么?
朗读必须带着情感,声音清晰,才是正确的,也是最容易记住的。
这就没办法了,青川自己也不会这边的官话。
这个世界也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文字虽然一样,官话却全不一样。
“哥,不然你问问爹,爹总认识那么几个说官话的,跟着学呗。哥那么聪明,咱们虽然晚了几年,努力努力,还是可以追上的。”至于脸黑,捂几年就白了。
他哥长得像他们娘姜贝妮,鹅蛋脸,高鼻梁,双眼皮。姜贝妮是渔村那边十里八乡出了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