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4 / 9)
好些人家心动了。
就在他们隔壁的村子,有一户富户,家中养蚕为生,有一个大女儿叫童安,已经十七岁了,因为连着两年祖父母去世,生生耽搁到了现在。她家里也一样着急她的婚事。
但是童安和三郎一样,自己本身不是太急,甚至有点儿恐婚。她是学文识字的,小时候跟着是秀才的爷爷学过几年,若是去考一考,搞不好也能取得童生的文凭。
因为懂得多了,难免就要思考,思考得多了,难免就得恐婚。
农村的婚姻,别的咱先不说,个例也不说,至少大多数,对媳妇的态度都是‘生儿子传宗接代’、‘照顾一家老小的保姆’、‘缓解生理需求’这样的定位。于是打老婆这种事屡见不鲜,谁都不管,习以为常。
这要一个麻木的少女,从小看到大,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但是童安不是,她是有学问的姑娘,她也不想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就这样被现实折成碎末。所以她本人对于婚姻其实有些抗拒。
她父亲不懂少女心思,她母亲多少知道一些女儿的想法。但是社会现状如此,就算是找入赘女婿的姑娘都难免遇到人渣,嫁出去的姑娘只能是‘多年媳妇熬成婆’。
但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护之情,她还是会暗地打听那些和善的人家。一般和善人家出来的孩子,性情都不会太差。而且一个男人若是打老婆的,他儿子八层也是这种人。
这个时候,她就打听到何二家的大儿子要相亲了。
何三郎在乡下行情极好。二十岁怎么了?年纪大一点疼人,长得也不差,五官、身材、气度,哪样都拿得出手,在村里也是美男子了。也没听说有什么情史,或者不良爱好。
他本人还是秀才,秀才社会地位高,秀才找工作还容易,哪怕做个私塾先生,又体面,钱也不少,总比苦哈哈的下地干活好。
这是个人条件,咱们再看看家庭条件。人家家庭条件也好,家里就一个亲儿子一个亲闺女,十几亩地,有个有爵位的养弟弟,啥都不愁,嫁过去就是享福的。
这么着琢磨了一遍,童安的娘觉得再合适没有了,这个相亲大会肯定得去。当然,行情这么好,竞争者肯定也不少,得把闺女好好拾掇拾掇,她就对童安说:“听说三月三的时候,隔壁村子宋府开了后院请人去赏花。你不是就爱这些花花草草么?回头和娘一起去瞧瞧。”
童安心知是怎么回事,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