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5 / 7)
云知意狐疑地眯起右眼:“您最初看到那份记档,有什么问题?”
“田家去年冬向州府上报,要从沅城贩十船海盐回来,”言珝扯了扯唇角,眉目微凛,“但从盐业司第一次送来的那份抄本里的明细看,从去年冬到今年开春,四个多月里,全州市面上新增海盐,最多不过七艘船的量。”
市面上少了三船海盐的量,换别人可能不会立刻察觉,但言珝对数值极其敏锐,几乎到了“看一眼就心诵能算”的地步。
“这不对劲。田家就算囤库存,首选也不该是海盐。”云知意笃定地脱口而出。
她立刻就能明白问题所在,言珝有些惊讶:“你几时对盐业的门道如此精熟了?”
云知意笑笑:“这几个月和蔺家老爷子周旋,我也不是白陪他闲聊,学到不少从前没留意的东西。”
根据律法规制,零售到百姓手中的盐,无论海盐或井盐,价格都是一致的。
但沅城的晒盐场多,海盐进货成本相对低廉些,商家售出海盐获利会略高于井盐。
所以,原州盐业商会历来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无论是手持盐引的大盐商,还是从大盐商们手中买盐再去零售的二道贩子们,在囤积库存时,都会选择积压利润稍薄的井盐,优先抛售海盐,不会轻易将海盐留在手里。
从言珝的发现来看,去年冬田家报称买回来十船海盐,但在之后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三船的量始终没有出现在市面上,这显然有悖商家常理。
见长女陷入沉思,便再度轻拍她的肩:“绪子,不要鲁莽强出头。毕竟事情已过大半年,这事不好查了。也怪我一开始大意,只以为是盐业司文书吏誊抄出错,便没想到要留证据。直到盐业司派人来取回时,托辞理由是‘字迹不清晰’,我才惊觉不是抄错数值那么简单。他们第二次送过来的抄本,数量就完全对上了。”
盐业司的人此举就叫“乱终出错、欲盖弥彰”。
若单纯是文书吏大意抄错,找言珝取回时只需认个错就好,何必用“字迹不清晰”这样的蹩脚借口?
言珝这种擅长明哲保身的老江湖,发现这么大个疑点,面上倒还端得住,盐业司的人来找他要回第一份记档时,他就打哈哈说自己上午和同僚躲懒喝茶去了,还没来得及看。
但他自己也清楚,这点把戏最多能蒙过盐业司,田岭是一定不信的。
“我不确定田岭会怎么做,找你借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