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3 / 6)
唠叨着的提醒抛诸脑后。
(4)剪完草之后,简看到邻居在游泳池旁边呷着柠檬水,就走过去与之闲聊起来。
(5)跟邻居闲聊了一阵儿以后,简回到家里做饭。
(6)饱饱地吃完晚餐之后,她去小睡了一下。她对自己说:“我稍后就开始,等我有精神了就开始。”
(7)从“小睡”中醒来以后,简意识到,看晚间新闻的时间到了。她告诉自己:看完新闻以后,她就是熬到深夜也要把报告做完。
(8)新闻结束了,简回到电脑前。可是,她的手指好像不那么听使唤似的。她点开“蜘蛛纸牌”,沉溺在游戏里。
(9)当她再次意识到时间时,发现已经是深夜了。她想:“现在开始,就太晚了。我还是明天早点儿起来做吧。”这个新决定让她感觉好些了。
(10)早上7点,她的闹钟响了。简匆匆忙忙地为上班做准备,根本没有时间写报告了。
(11)到办公室以后,她决定先把眼前要忙的事情处理掉。等她打完电话回完邮件以后,午饭时间到了。
(12)简没吃午饭,赶快写报告跟下午4点的截止时间赛跑,但她已经没有时间了。
(13)疲惫不堪的她,以“情况比想象得复杂”为由,向老板请求推迟期限。老板同意多给她一天时间。
(14)她屏蔽掉其他所有事情,完成了报告。
(15)恼怒不已的简开始自责,她觉得如果早点开始的话,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她发誓:“下次我一定早点开始。”
(16)但下一次报告又来了,她的拖延模式一如往昔。
简的拖延方式,说明拖延症既自动自发,又涉及面宽广。(在后续章节里,我们还会重新讨论简的拖延问题。那时我会告诉你,简是怎样通过一种基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来克服拖延的。)
都有谁在拖延
拖延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妨碍工作成效的坏习惯,影响着不同经济水平、专业领域、年龄以及其他人口分类指标的各色人等。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至少一项(很可能还更多)严重的拖延问题要解决,特别是工作中的拖延。2007年,薪水网(salary.com)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的职场人士平均会浪费20%的工作时间。约瑟夫·法拉利(Joseph Ferrari)是一位拖延问题的研究者。他和他的同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