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大捷(1 / 4)
安国公果然还是宝刀未老,普一出手就压制住了晋南大军的攻势,守住了洛城。三皇子是跟着安国公一起过去的,被安国公很好的利用上了剩余价值,有效的稳住了军心。
战事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安国公有输有赢,但是一直很沉稳,这一点可能是秦轼都比不上的。洛城附近的小城镇,村庄却是损失惨重,晋南王数次想要迂回包围突破洛城都被安国公识破,虽然打击了晋南大军,但是不可避免的也使得很多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
征讨大军本就因为上次失利,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从守城和大军中抽出人手安置流民。只能让衙门的衙役安排流民暂时到洛城之后的城镇安置下来,若是有男丁自愿入伍,那么其家眷就可以就近得到比较好的安排。
若是家中只剩下了老弱妇孺,那么只能靠自己,拿着路引能到哪就到哪,哪里能够接受他们就在哪里停下。自洛城到京城一路,流民成群,食不果腹,枯瘦如柴。让人见之可怜,只能暗骂这兴起战事之人可恨可恶。
京城人心惶惶,洛城到京城不过是快马三到四天左右,基本上就快要打到家门口了,可如今能逃到哪里去?北川有匈奴人,正打的欢;南边就是晋南王的天下,这个时候但凡有一点偏向晋南王的,估计第二天就在天牢里蹲着了。
唯一还能够去的就是京城东北方向,那里有几乎同晋南一样大的国土,只是天气更加寒冷,而且并不十分繁荣。主要发展的是农业,两个战场的粮草基本上都是由这一块地方供应的,可见其重要性。历代以来,这一块地都是皇帝的直属国土,无论哪个亲王都不能够拥有,这是开国皇帝定下的。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见粮食的重要性,秦诺最初听说这个的时候不得不感慨开国皇帝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东北种植粮草的大多数是军户,入了军籍的士兵退伍之后就带着家人到东北定居,由皇帝的亲信掌管这一块地方。
这也是皇后没有孩子也能稳居中宫的原因,其父就是工部尚书,关于东北的事只要有工部尚书一力把关,皇帝就可以放下一半的心。如今皇后有了儿子,更是一力支应皇帝,否则就算是有了儿子成了阶下囚有什么用。
那里如今是皇帝严格把守看着的地方,若是被晋南王的人渗透把控,不必说别的,秦轼为了北川百姓就不得不同晋南王妥协。更别说没了东北供应的粮食,安国公带领的征讨大军能撑多久。
这一年从九月开始就各地就陷入了不同程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