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路难 第六十九章听命或由心(3 / 4)
那些南北商旅,为何不去翻山越岭,而是铤而走险也要走西线?
第二,怕黄金路上的马贼吗?怕担了公主遭劫的责任吗?那好办,送至栖凤城止步,让北辰人到天门关来迎接,倒时候,公主与嫁妆若有闪失,便都无南曦无关,问皇甫熠阳要就是。
第三,途径栖凤城,正好可以由公主的嫡亲舅舅凤栖将军亲送出天门关,全了她长舅替父,长辈送嫁的心愿。
第四……
不等她说第四,太常寺卿已是点头唯诺,惟命是从。整个大曦朝,执拗与巧舌能胜过者,甚少。
当然,真正的理由,夜云熙没有说,也说不清楚,甚至,她自己心里在隐隐期待什么,她也觉得朦胧。让八千鸾卫名正言顺地跟着自己行至西北,等北辰人迎走了公主,瞧着天高云淡,归来尚早,便可以顺便在边疆上捡个不顺眼的对象,小试身手,砍杀磨练一番?还是说,将那一百零八车的字画古玩、稀世珠玉、丝绸瓷器,招摇拉上黄金路,等着看一看贺兰阿狐儿的十万马贼,踏着黄沙而来的壮观景象?
想不清道不明,看似克己复礼,冥冥中却在由着心性。
六月十九,北辰使臣率迎亲使团与精兵护卫,于天门关外接迎。凤栖老将军亲手将外甥女送上路,凤家的八位表兄,领着凤家军列阵送嫁,行的是巍巍军礼。
她深知,这些血性男儿行礼送别的分量。因为,如果没有这桩政治姻亲,没有她这妇人之躯,那么,收复燕山十六州,多半就得靠他们去打。真正的兵者,不是渴望战争,而是,希望能消弭杀戮,所以,她这新嫁娘,担的是他们真诚的敬重与感谢。
从云台宗庙祭祀,至泰安门国典,再到天门关前送嫁,从那高高再上的夜氏祖宗牌位,到宫城门口老臣们那一双双混浊的眼,再到凤家军男儿们清一色被烈日风沙熬黑的脸,仿佛整个曦朝,朝堂的、市井的,整个夜氏,天上的、地下的,都在看她,那期许的目光,敬她,谢她,当然,也不容她,有半点迟疑与闪失。
层层光亮,加之于身,炫目晕神。倒得后来,已经没有了勇气,再去人群中,去寻风玄墨。虽然,她知道,在那肃然整齐的送嫁队列中,他在,且在看她,目不转睛。
然而,那又怎样?八千鸾卫至天门关止步,暂入凤家军节制,可在边疆操练——这是她与皇帝商议后的最好结果。最好的意思,就是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她已做到力所能及,同时,也不能再有任何的画蛇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