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端华与肃顺(2 / 4)
及御前大臣。
道光帝旻宁临终时授为顾命大臣,相继任阅兵大臣、右宗正。咸丰十年,皇帝逃往热河时,随从前往,授领侍卫内大臣。咸丰死后,再受顾命,与怡亲王载垣、其弟肃顺等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
端华没什么本事,一身官职全靠祖荫,为人也糊涂得紧做不得大事。
这厮为人粗鄙,既无大志,又无才具,整天只晓得跟在载垣后面,变着法儿的替咸丰寻开心,一向为朝中的大臣所看不起。然而他这个“郑亲王”的名号,却是个响当当的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并不像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犯了死罪亦可以不掉脑袋的护身符。实际上,它的正式称呼,叫做“世袭罔替”。
清朝所封的王爵,并不是终身制,而是一代一降。比如老子是亲王,传到儿子就要降成郡王,传到孙子就要降成贝勒,依次类推。只有加了“世袭罔替”衔的亲王,可以不必降等,代代都是亲王!因此异常珍贵,有清一代,前前后后加起来,也不过十二家而已。
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是沾了他那位同父异母弟弟肃顺的光。
肃顺才是真正的牛人,咸丰年间的隐形首辅。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
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随后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
咸丰七年(1857年),肃顺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仍然兼任都统职务。咸丰八年(1858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随后又调回户部任职。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肃顺随咸丰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危,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史称“顾命八大臣”,不久之后,咸丰帝驾崩。
肃顺掌权后,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大清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