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狠辣(2 / 4)
功劳。
吴可作为两江总督执掌两江军政大权,可以用风光无限来形容,跟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肃顺算得上一时喻亮。
当然,出身不凡能力出众的肃大中堂,是看不上出身草根的吴可的,不仅仅因为吴可的出身太低又爬得太快遭人嫉妒,最重要的是他在朝堂上的奥援势力,可跟肃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与吴可有战友之情,关系一直维持得不错的大学士桂良,不仅是朝堂上老资格的大佬,而且还是恭亲王的老丈人。
而恭亲王,则是肃顺掌控朝堂的最大威胁,以吴可与桂良之间的盟友关系,肃顺能对他有好感才叫见鬼。要不是东南糜烂江南战火连绵,需要吴可和其手下替朝廷清剿叛乱的话,只怕肃顺早就找机会把吴可弄下去了。
要知道,肃顺绝对是咸丰朝最著名的铁碗权臣。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肃顺深信“治乱世,用重典”的古法,明确主张“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咸丰八年(1858),英国军舰侵入天津,咸丰皇帝派恭王的老丈人大学士桂良和侍郎耆英前去交涉。
这位耆英是个“红带子”出身的亲贵,只要稍微熟悉近代史的人,对耆英都不会太陌生,这厮的出名在于他的“卖国”。
不但大清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就是由他主持签定的,而且后来他还先后代表朝廷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等。
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样,大清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就是没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皇亲国戚和国家高级干部讲究所谓的“议亲议贵”之例(意思跟“刑不上大夫差不多”),所以尽管耆英当时引起的民愤和官愤都很大,但道光皇帝却一直没有对他进行过任何处罚。
相反,咸丰皇帝却在即位之初就曾经革过他的职。这次与英国交涉,耆英在谈判过程中,不但事先向对手泄露谈判机密,更有甚者,他借口有重要情况要向皇帝报告,却不等皇帝批准,就擅离职守,私自跑回了北京。
这是一种严重的临阵脱逃的行为,咸丰皇帝将他下狱治罪。后来有关部门拟定的处罚是“绞监候”,大概跟今天的死缓差不多,咸丰皇帝和朝廷大多数人对这个处罚也比较满意。
结果,肃顺却认为这个处罚太轻了,他单独奏请将耆英立即正法,“以儆官邪而申国法”。于是在肃顺的一再坚持下,耆英终于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