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目的(1 / 4)
为了争权夺利,肃顺可没少给恭亲王使拌子……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次年,肃顺在彻查“户部宝钞案”中,发现恭亲王府首席太监孟来喜涉案颇深。
倘换做他人彻查此案,八成会送恭亲王奕一个顺水人情从轻处理。谁料肃顺毫不留情照样查抄,弄得恭王府一时鸡犬不宁,于是二人之矛盾已从政见相左恶化到私人恩怨。只是迫于政治上失势,恭亲王奕唯有暂时隐忍,摆出一副“鸽派王爷”的样儿。
恭亲王在仕途上的转机出现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临京师城下,咸丰带着六宫嫔妃逃往热河,临行前将议和与维护京师诸事宜全权委托奕负责。
恭亲王最后不辱使命,在咸丰的遥控指挥下主持议和成功。拥有了再建社稷之勋,加上其平时亲和恭谦之形象,恭亲王奕很快就将留守京城的心腹桂良、文祥、宝鋆及周祖培、翁心存、彭蕴章等部院大臣捏合在一起,一股“倒肃”力量渐趋成型。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咸丰不死,后宫挺肃顺,估计要倒霉的人还是恭亲王奕。然而命运所安排的剧本却是咸丰于热河殡天,慈禧与肃顺矛盾重重。
如果肃顺只是得罪满族大臣和恭亲王为首派系的话,这家伙在政争中落于下风以其铁帽子王府的高贵出身,只要肯低头服软乖乖交出手头权力,最多也就是个充军发配的下场,说不定哪天还有再起之机。
可惜的是,肃顺在人生最为风光之际,骄横跋扈得罪的势力实在太多,最让人无语的是他竟然他咸丰帝的后宫尤其是后来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得罪得太狠,已达不死不休之地步,根本就没回旋余地。
如果咸丰帝没死,肃顺一直权柄滔天的话倒也罢了,一旦他和身后势力稍落颓势,朝堂上的政治势力只是落井下石的话,已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绝不会让其有丝毫生还机会!
根据民间以及官方传言,慈禧16岁已“五经成诵,通满文,廿四史亦皆浏览”,其如此聪慧,自然深得咸丰宠爱,甚至命其协助整理奏章,代笔披览。
不过物极必反,慈禧对政治的热情渐趋浓厚,不仅“时于上前道政事”,甚至屡有参与决策之意。这令咸丰厌恶不已,渐渐对其疏远。
察觉到皇帝的态度变化,恐有失宠之虞的慈禧,决定向咸丰身边最大红人肃顺示好,“隐冀得肃以自援”。谁知热脸贴了冷屁股,早对妃嫔干政不满的肃顺给予傲慢轻视的回绝,这是矛盾的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