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2 / 4)
个皆无。老爷忧心忡忡,便是身在红尘之外,也无法安心修道。
近日老爷突然有感,贾家祖宗也是戎马半生,才有今天的贾家。也许我贾家子弟皆非靠科举出仕,而是要继承先人衣钵。族叔祖在家学大半生,虽然子弟无能,但其中的辛苦,我们父子皆是记在了心里。”贾珍向前推了推带来的礼物,“以后族叔祖若是有什么为难之事,皆可到宁国府找珍,珍自不会推脱。”
贾代儒:“......”,这是在说自己没有教导弟子成才的本事吧。
贾代儒想了想,其实这样也好,总比家学换了夫子,而那夫子再教导出了仕子而打脸来得好。
解决了贾代儒的事情,其他的人,贾珍还真的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招集了贾家子弟将贾敬的决定说了出来。
虽然家家都怨声载道,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谁也没有办法撼动贾珍执行贾敬的决定。
西府,倒也不是没有人说话。贾政就被人撞了木钟。可是家学的现状就在那里摆着呢。确实是除了混时间再无出息的事情。几十年如一日,这也让贾政没了话说。
更何况贾敬比贾政贾赦都要年长几岁。在贾家各种稀奇古怪的‘传统’下,贾政也没有办法硬得过贾敬。
于是贾政这个大龄儿童就回家找妈妈了。
贾母知道后,嗯,怎么说呢,还真的没有当回事。
他们荣国府还真的没有人在家学中读书,关不关家学,还真的不用她上心。
不过最心疼的二儿子既然找了自己,那么这事,她就只能上去说两句了。
关了家学,不是大事。但总不能让贾家子弟目不识丁吧。
目不识丁这种事情,实在是有些不敢想。
......虽然现在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最后迫于贾母的压力,和贾敬的要求,贾珍最后虽然还是关了家学,但是却将每年家学所需的银两单独提了出来。
他在京城里找了两家私塾。凡是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贾家子弟,想要读书识字的,都可以去那里。只要每年正月里到宁国府这里做好登记,出了正月,宁国府的下人便会跟据人头,将一年的束修送到那两家私塾去。
当然了,每个月贾珍都会派专人去查子弟的出勤率,一年旷课多少天,下一年,也就不用去上学,就算是没到年纪,也会直接被送到军营中。
十五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