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2 / 2)
写本书吧。你手上还保有访谈笔记,你在法律上也有权使用这些记录。还有谁能阻止你在自己的书中讲述这些故事?」
毫无疑问,有些书评会质疑,全球性的世界大战才刚打完,是否适合出版一本这样以个人遭遇为重点的历史书。毕竟从美国本上宣布美国胜利日算起,距离现在也不过才十一一年:而若从另一个世界强国在「中国胜利日」庆祝解放算来,不过才十年。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中胜日」才是彊尸大战正武终结的时点。当某个联合国的官员表示「人类先是经历十年战争,战后至今已经享有十年的和平了一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观点去回顾这场浩劫?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我们也不能加以忽略。以目前的这个世代为例,对于那些曾经参与战斗、承受苦难,并且为人类赢得这十年和平的战士来说,时问不仅是敌人,也是盟友。是的,随着时间流逝,人类会想出更多后见之明,在战后的这个成熟世界当中,为人类的记忆增添更多智慧。同时,许多记忆也流失了。流失的记忆被困在残破、软弱的躯体或心灵之中,无法看到胜利的果实。众所皆知,彊尸大战结束后,因为营养不良、污染、之前本来已经根除的疾病等因素,使得人类的乎均年龄大幅滑落。即使在美国,虽然经济已经在复甦,健保也普遍了,还是缺乏足够的资源来照护所有生理与心理的伤患。也就是因为「时问」这个敌人的因素,我才决定不要用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空谈,转而决定出版这些幸存者的故事。也许距今几十年后,某个人会拿起这份记录着昔日幸存者的智慧回忆录,也许我自己也身列幸存者的名单当中。
虽然这本书是一本集结回忆的作品,但它也包含了许多科技、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在联合国当初的委员会正式报告中也有记载。这些细节与本书主角所叙述的故事相关。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不是我的,而我也尽量不要在书中凸显我个人。本书当中对于口述历史的当事人所提出的问题,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我自己尽量不加添个人的判断或评论。如果真的有哪个「人性因素」是须要加以排除的话,那该排除的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