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瞩目大西南 (1)(23 / 23)
文辉、刘湘
红军来到遵义地区后,发现这里人烟稀少,少数民族众多,党和红军无工作基础,大家都感到不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地域。所以在遵义会议上,黎平会议确定的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的设想被否定了。
熟悉四川情况的刘伯承、聂荣臻建议,去川西北搞根据地。根据有三:
一、有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的接应;
二、四川为西南首富,人烟稠密,站稳脚跟后有发展前途;
三、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川军排外,蒋介石要调中央军入川不很容易。
三条合成一句话,即四川条件要比贵州好得多。
这几条理由很有说服力。于是遵义会议在讨论战略发展方向时,采纳了刘、聂的建议,提出鉴于“四川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比黔北好”,决定改变黎平会议的决定,北渡长江,会合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1月20日,红军野战军司令部下达《渡江作战计划》,规定作战方针是:“在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并争取四川赤化”。
最后却没有赤化成。为什么?
主要吃亏在轻敌。
黔军多是一手步枪、一手烟枪的“双枪兵”,红军击之若秋风卷叶,黔敌如此之弱,多数同志便觉得川敌也不会太强。
结果最初选定的入川地点,是宜宾与泸州之间的蓝天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各渡河点,恰恰是敌人兵力厚结处。
遵义会议后野战军司令部下达的《渡江作战计划》不是一个粗糙的计划,它还是考虑到了能渡与不能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