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孙丙说戏(四)(2 / 2)
个戏已经有了猫腔的名字。咱家就想,要想弄出一个跟别的戏不同的戏,就要在这个“猫”上想办法。于是师傅就发明了一种猫胡,有了猫胡之后,猫腔就站住了脚。
咱家的猫胡与其他的胡琴相比,第一是大,第二是四根弦子两道弓子,拉起来双声双调,格外的好听。他们的胡琴筒子都是用蛇皮蒙的,咱们的猫胡是用熟过了的小猫皮蒙的。他们的胡琴只能拉一般的调子,咱家的猫胡能摹仿出猫叫狗叫驴鸣马嘶小孩子啼哭大闺女嬉笑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天下没有咱家的猫胡学不出来的声音。猫胡一成,咱们的猫腔立即就声名远播,高密东北乡再也没有外来野戏的地盘了。
师傅继发明了猫胡之后,又发明了猫鼓——用猫皮蒙面的小鼓,师傅还画出了十几种猫脸谱,有喜猫、怒猫、奸猫、忠猫、情猫、怨猫、恨猫、丑猫……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俺孙丙,就没有今天的猫腔?
“师傅说得对。”小山子说。
当然了,俺不是猫腔的祖师爷,咱们的祖师爷还是常茂。如果说咱们的猫腔是一棵大树,常茂就是咱们的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