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4.第1474章 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2 / 3)
来的六个媳妇子,每人在熟悉第一款的基础上,再各掌握一个新款,这样就有五个款。
但是第一款是六人都要找袁三娘学的,因此可以撇开不算,要让六人各掌握一款,就还差两款。
按一年做一到两个款,又分厚薄款来完成,这里总共七款足够满足三年稳稳的赚头了。再加上稍后她决定把宝宝棉衣教给杨家五个舅娘。
不与小马夹新款掌握者重复,一方面也是保障了品种的熟悉程度。
另外关于赚头归谁的问题,她还没有跟村长大伯说。按照惯例,方山村的归二爷家,石家坡的归姑婆家,大刘村的归外婆家,北季村的归季琛家。
但是不出意外的话,过完大端午节,他们就要离开青阳县了。
二爷家和姑婆家都不再需要这笔赚头,而且姑婆家如今在京城也开起了铺子,虽然不多,总有赚头。
二爷家如今是跟着老方家一起走的,方小福也早就把田地庄子的利益分配了过去,并且和方子湛商量过,准备在京城把五子丘作坊的分号开起来。
到时这些项目都是要人去管的,堂叔、舅舅、小姨父都有赚头保障,至于爹,也不怕没事情做,这些加工作坊项目多的是。
也不怪她想要把五子丘分号搬到京城去,除了二爷家必须搬,姑婆家肯定搬,就连刘家也决定跟着他们走。
其他人还好,就是小兄弟们吵着不想和方家、石家同窗分开,想要在京城里过年、看花灯,想要同湛表哥、小七儿姐四处游山玩水、增长见闻。
长辈大人们到是有些不舍得农家过惯的生活,熟悉的村子,但为了子孙有更好的发展,也愿意让他们去更大更好的地方生活,见见世面。
在农家,他们最熟悉的是庄稼、是田野、是牛是猪……但到了京城他们才知道,和人打交道不会比读书容易。
因此,作为长辈还是希望孩子们有个更好的出路。他们决定搬,王秋和爹王严明商量了一下,也决定搬。
他们本来就是外地搬来的,虽然在大刘村扎了根,但为了三个不舍得与方小福分开的闺女,也为了将来闺女有个好归宿,他们决定去京城。
到不是要三个闺女能嫁入大户人家,而是希望她们跟在方小福身边多学多见世面,将来哪怕是嫁入农家,也能多些见识,多些掌家的本事。
女子嫁入夫家即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若没有生儿子还要遭到婆婆嫌弃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