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画像(1 / 2)
为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是侧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梅长歌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用在寻找可能的目击证人上,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些,但无论采用何种办法,能够迅速有效的解决案情,就是好的办法。
“案件调查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想要寻找的,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一名胥吏,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具有一定的痕迹检验知识,懂得如何伪造命案现场。他不会太过年轻,否则就会经验不足;但也不会太过老迈,否则便难以制服正值壮年的李恒。”
“此人的年纪应当在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间,因为超过四十五岁的胥吏,便会被朝廷要求强制离开所在岗位,鲜有例外。”
“他现在从事的工作,应该和案件有关,或早年从事过与案件相关的工作,并累积了相当水平的工作经验。”
“张二苟曾表示,这个人很眼熟,但叫不上名字。因此,此人没有从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比如具体的税收纪录检查,以及执照的颁发。”
“此人长期居于幕后位置,但并非完全不与人接触,因此可以排除工作内容为起草重要文件初稿,清誊完整文稿,准备例行报告的胥吏。”
“叶缺,我有理由相信,一旦将搜索的范围削减至满足上述条件时,能够找到的胥吏人数,必然是很可观的。”
“哎?你怎么这副表情?”梅长歌看着叶缺,犹疑的问道,“没听明白的话,我可以再详细解释一遍。”
“不,不是,我听明白了。”叶缺瞠目结舌的说道,“我只是觉得有些奇怪。”
“哪里奇怪了?”梅长歌被叶缺问得愣了愣神,一时有些困惑,语调悠悠的说道,“还是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不妨说来听听。大家集思广益,总好过一个人叨叨叨的说了半天,到最后还忘记了某些重要的线索,要好得多。”
“没有问题,所以奇怪。”叶缺喃喃自语了一句,随即展颜一笑,淡淡说道,“我这就安排下去,想必很快便会有结果传回来了。”
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比证据更为有效。
因为画像是有误差的,它只是划分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不具有单一的指向性。
但现在所有可能的证据,都被污染了,画像反而成为了最准确的一种断案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