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部分(3 / 6)
,人们常常也不喜欢在公开场合当众点的酒菜,而是喜欢自己私下点的。但是这些参与者点酒点菜时,都跟着群体中的头一个照葫芦画瓢——这样他们就同样犯了使他们后悔的错误。
“免费午餐”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关于实验我先讲到这里,你可以看到,实验引发出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可以说是免费的午餐。首先,你要去饭馆吃饭,最好是在服务生到来之前先拿定主意,坚持不变。看别人点什么你再跟着点,很容易引导你点原本不想点的东西。如果你怕受别人的影响,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服务生还没过来时就把你的选择写好了放在桌上。这样做,你就划定了自己点菜的范围,别人点什么,即使是在你前面点的那个人,也不大可能改变你既定的选择。当然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争取头一个点。
也许饭馆方面应该让顾客私下写出他们点的酒菜,这样就不会受同伴的影响。我们往往为外出就餐的快感支出不菲,那么,各自书面点酒点菜,很可能是让我们增进外出就餐快感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
但是我从以上实验——事实上是从以前各章所有的实验里,还学到了更重要的一课。传统经济学假定我们都是理性的——我们了解与决定一切有关的信息,我们能够计算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的价值,我们能够正确权衡每一种选择中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会遇到阻碍。
这样一来就假定我们能够做出明智的、合乎逻辑的决定。即使我们偶尔做出错误的决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我们能够马上从自己的错误中自动地接受教训,或者借助“市场力量”而接受教训。以这些假定为基础,经济学家引申出了包罗万象的各种结论,从购买趋势到法律,到公共政策。
然而,我们这本书(还有其他的)中的实验结果却显示,我们所有人的决策过程远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假定的那么理性。我们的非理性行为既不是任意所致、又不是毫无目的,它有规律可循而且可以预测。我们受大脑思维的束缚,对某些错误一犯再犯。因此,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修正,摆脱天真的心理学——它常常经受不住推理、内省测试,尤其重要的是,经不起实验检验——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人们实际行为的基础上,而非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基础之上,岂不是更有意义?正如我在本书的引言里指出的,简单说来,行为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主旨就是(非常直观地)集中到一个概念上,即人们经常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