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拓展(6 / 7)
就是在这一年,海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二万台,根本就是赔了钱,吆喝也没有赚到。
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三百六十多美元。另外再加上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
不仅如此,姜海还要开发碟片,海燕为此又向十一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海燕倾其所有财力,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并形成了一套成型技术,独霸VCD天下。
假如姜海再有一定财力作后续支撑,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机成本,填补正在发育的市场的空白,那么海燕将会是华夏响当当的VCD之王,独主沉浮。
但是就在姜海全力发展时期,财源却已经枯竭。最让姜海最痛苦的是,眼睁睁地瞧着自己打下的天下被别人一块块瓜分,不仅无力回击,连自身也难保。
时间到了九六年华夏全国VCD销量达到六百万台,海燕却萎缩到无货可销。同年海燕被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海燕公司。姜海由此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海燕开创了VCD市场,却无力享受VCD市场带来的丰源利润。至于海燕之后崛起的爱多,新科,万利达,步步高……等一大批生产VCD的企业,却也和创始者无关。
总结海燕的‘悲剧’其实也是和当初姜海的决策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在技术上面海燕发明了VCD机,却最最令人痛心的是没有申请专利,结果在机子上市后被国内外的公司纷纷仿制。
这些厂家以较少投入加入到VCD行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开发。因为没有专利,海燕面对群起的竞争对手,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
另外在资金上面海燕的侧重点也出现问题,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太多,结果后期投入只有两千万元做宣传推广,华夏老百姓没有更机会接触认识这个新兴的产品,自然也产生不了购买的想法。海燕到了后期需要发力推广的时候,却已难堪重负。
资金的短缺使得海燕寸步难行,而且在市场开发上海燕起步阶段,对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没有重视产品的市场运作。
主要资金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与后来的爱多等品牌花巨资投放广告制造声势相比,海燕的市场营销显得力不从心,未能成就声势,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最后落得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以说海燕VCD是在世纪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