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官车(2 / 4)
是借助了国家的力量。”郭勇看得很通透。
地委书记两头平,也不是星海轿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其实就是吉普车了,公社书记130,说得是京都130货车,而大队书记嘣嘣嘣,却是拖拉机。
这是上个十年,也就是八十年代华夏国内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
那个时候,省部级以上高层的座驾是国车红旗。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级干部改乘的就是大众公司的奥迪,一般干部则是捷达、富康、桑塔纳‘老三样’代步。
这样的转变皆源于当时国家对汽车工业的规划。而且这里面可没有通达公司的份儿。
就在八十年代初期,华夏经济步伐开始加快,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国家对于轿车的需求量增大,众多进口车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华夏。
然而,出于对华夏汽车工业这一民族工业基石的保护,同时也为了解决汽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华夏决定对汽车产业实行局部放开政策,并提出了‘以技术换市场’的发展思路。
当时华夏首先将这个机会给了日出国的汽车巨头们。可惜日出国特有的狭小视野与战略机,让他们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失望的华夏人只好将目光转向了遥远的美欧大陆。
就在一九八八年,时任大众汽车集团总裁的哈恩听到一汽将要建设一座巨大的轿车工厂,并正与克莱斯勒公司谈判,便立即给当时的一汽最高领导写了信。九月,哈恩派奥迪公司的生产董事和总部代表赶往一汽,进行试探性接触。
为了向一汽方面表示诚意,哈恩恳切地建议双方在‘国产化领域’合作,并特地强调可以尽快以优惠价格提供奥迪100的成套模具,如果能够合作,在五个月内就能签署所有合同。
而当时一汽的谈判对象克莱斯勒,则认为华夏的汽车消费能力几乎为零,投资建厂收益不大,并向中方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
于是基于各方面原因,一汽最终选中了大众奥迪。
一九八八年,一汽与德意国大众公司签订了奥迪轿车产品技术转让协议,之后开始组装奥迪100。
开始时一汽只生产了不到五百辆奥迪100,虽然没有安全气囊和ABS、内部装饰陈旧、电动设备少、没有天窗,但由于它是第一款在国内组装的豪华车型,加之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汽车流通仍以物资局等国营单位统购统销为主,因此这批车辆未能面世,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