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部分(3 / 7)
先前,我已与那位做小编的朋友说过,这次送来的新闻,一定需要总编亲自审核。
总编辑是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先生。很幸运,在我的要求下,他并没有给我按上个"狂妄"的头衔,看完我的稿子后,他说:"小陶,一个专题新闻能否发表,是须看它的真实性及社会影响力。你的新闻可靠吗?怎么会沉封这么久?"
"总编,就因为沉封久才有待挖搅。徐丽青虽然死了,但现在大多数人对未婚先孕的女性,还是持生硬态度。想要唤起人们观注,商学院这件事是最好的切入点。"
我的话打动了总编辑。一周后,《申报》的社会版上刊登了亡者徐丽青的遭遇。报导一出,原就注意到商学院的媒体再度前来,多台摄像机对准了当年处理徐丽青的师长们。
《申报》的专题仍在进行,闪光灯下,拍出一张张隐蔽着罪恶的校园照片。没有选用笔名,撰稿人一栏直接印了我的姓名。也因此,系主任找我谈话,他对我说,陶子大四了,不容易啊!何必得理不饶人呢?会写文章,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懂得哪些事该管,哪些事该袖手旁观。
我没说一句话,离开了主任办公室。对于校方的嘴脸,我无话可话。
封封读者来信寄来编辑部,有人想知道徐丽青父母的近况。报社预付我一笔差旅费,请我去徐丽青的家乡,采集一些资料。我又一次找到卢姐,看得出来,她还是很在乎好友之死,答应与我一起去徐丽青的故里。
出了火车站,我们又在破旧的公车上,颠簸了足足两个小时。卢姐带我走进村子,入目的景像均在DV中看到过,我并不陌生。我们停在一间仄黄的土房前,一个沧桑的老人从内走出,我认得他就是小青的父亲。
时过境迁,他一时没认出卢姐,问道:"你们找谁啊?"
我上前说道:"您好,我们从上海来,是您女儿的校友。她的事得到平反,现在申城有很多人在关心您的生活。"我口口声声提到上海,提到申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老人听到这些词,会带些羡慕。他们不知,他们的儿女正在那座城池中,苟延残喘、遭受着不公、不仁的待遇。
老人叹一口气:"人都走了这么久,还提这些干吗?怪我,是我不该逼她结婚……"他说这话时,眼里盈满了浑浊的泪。
卢姐又把来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