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部分(1 / 7)
有悬挂试题,卷子翻开,赫然又是一张白纸。
怎么回事?
众人满头雾水,眉心紧蹙。
此时,龙椅上的天子终于开口,声音算不上浑厚,经中官转述,才能听得清楚。
刚说了两句,奉天殿内就彻底陷入死寂。
天子亲自出题是殿试的规矩,算不得稀奇。
题目新奇同样没问题。
新科明经们自负通晓经义,饱读诗书,不至才高八斗也是满腹经纶。再偏僻的题目也能找到出处。纵然找不到,靠着自身理解,七拼八凑也能做出一篇策论。不至上上等,也能安全过关。
但新奇成这样,太有问题!
确定不是听错,贡士们眼睛瞪圆,差点君前失仪。
弘治帝高坐龙椅,面容消瘦,脸色却奇怪的潮红。
“自古帝王之治,其大不过道法仁善而已。夫帝之圣莫过尧舜,王之圣莫过禹汤。朕自临祚以来,夙夜兢兢,唯惧弗任。图耀先祖,不敢稍有怠忽。于兹经年,仍未穷极致。子诸生明圣人之言,究于实务,必有定见。”
“朕今向子诸明经问策,需直述以对,毋赘述以浮夸之词、谄媚之言,而不切实用。”
“聘以良策,朕将慎取,采而行之。”
翻译过来,可总结归纳如下:
自古帝王治国,不过道法仁善四字。圣贤之主莫过尧舜禹汤。朕治国多年,兢兢业业,早起晚睡,不敢以任何借口怠工,唯恐不能尽责。累得像头老黄牛,仍觉做得不够,及不上先人丝毫。
在座诸位都有大才,对此必有见地。有好的意见,尽可当面对朕提。
务必实话实说,不可满篇浮夸,只一味奉承之词。更不可空洞乏味,没有任何实用的建议。
不然,被金吾卫拖下去的两个就是前车之鉴!
若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朕定然采纳。
所以,放心大胆的提吧!
三百人齐齐默然,纵是杨瓒也吓了一跳。
原来复试尚不算坑,真正的天坑在这里!
给皇帝提意见?
如何把握尺度?
说轻了不行,说重了更加不行。前者必为天子不喜,后者亦会被读卷官盖上大戳:狂生!
面对案上白纸,杨瓒很是苦恼。
鼎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