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3)(13 / 24)
小孔之中,听闻“啪”的一声,铁盒蓦然开启。
我屏息凝神,一颗心堪堪跳到了嗓子眼。
只见一卷书册静静地躺在盒中,约有两三寸厚,封面上赫然写着“仁德十七年漕银亏空案涉案官员名册”的字样,字体铁画银钩,气势磅薄。
我将名册取出来,粗粗翻阅了一遍。
从幕后主谋到参案从犯,从亏空数额到分赃明细,条条罗列,甚至连彼此之间是如何蝇营狗苟、交易条件分别是什么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当年祖父受皇命总理此案,立誓要揪出国之蠹虫。可想而知,他耗费了多少心血才编制成这本名册。名册中所涉及的人员,远远不止二十九名,上至柔妃家族、朝中高官,下至地方知府、州县小员,其中牵扯到的利害关系盘根错节,甚至比我想象得还要复杂。若是将名册所载公诸于世,必将引起满朝动荡,只怕许国的朝堂要经历一番大清洗。难怪那么多人为它寝食难安,不择手段要将它毁之而后快。
我手捧名册,忽然觉得它格外沉重,心中更象是被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
若不是因为它,梅家不至于满门被诛,我不会辗转多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若不是因为它,希音不会与皇位失之交臂,远走蜀州,雄才大略无处施展。
然而,祖父一生为许国江山鞠躬尽瘁,劳心劳力,即便是枉死也要将它流传下来。我想,祖父一生最大的功绩,并不是土木兴、器物利、渠堰通,营缮有度,开源节流,也不是只身深入敌营,以一人之力劝退燕军,而恰恰是这本名册。它饱含祖父对吏治清廉、政治清明的希冀与追求。
我将名册放回铁盒中锁好,交由葫芦脑袋保管。眼下天色已黑,遂打算在兰陵城中暂住一宿,明日再启程回京城。
……
篦笈巷中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古运河流水潺潺,画舫三两。景色还是那般景色,可到底物是人非,一切都与从前不同了。
听说妙音戏班来了个新台柱,原先是哪家青楼的头牌小倌,之后从了良便转行唱曲。一张俏脸长得俊美娴雅,甫一登台便受到城中少女少妇的热切追捧。
我站在戏班门口远远望了他一眼,听了听他的曲调。这人显然是个花瓶,唱腔比起苏君不知差了多少,更别提清冷入骨的气质,大约也只能凭那张脸混口饭吃了。
我不由摇头叹息,举步往客栈方向走去。恰在此时,一阵喧闹声由远及近,引得路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