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4 / 5)
都眯成了一条缝,“这是仗了谁的风头呢。”
林海搂住妻子,“何须夫人费心,这种小事我就给你办妥。”
贾敏十分得意,却依旧一针见血,“不急。省得让他们得来太容易,不知珍惜。”
妻子娘家之事,当然……是妻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既然说到调动亲信,林海也说出了他的打算,“早年父亲指给我的两位师兄,如今都做了知府,政~绩~官~声~都不错,我亦不想他们再折腾。”
老爷所说的两位师兄,都是公公幕僚的儿子,曾经跟自家老爷在书院一起读书,并先后中了进士。
当年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生下的长子夭折,老爷哪像如今这般踌躇满志?
心灰意冷之下,又就任巡盐御史,无需他们两个帮衬,老爷便替这两位师兄谋了实缺。不得不说,公公眼光极好,这二位师兄先后升职,如今齐齐做到了五品。
这二位师兄这些年书信不断,节礼未必贵重却十分贴心:多是当地出产的药材和布匹。尤其是几样滋补的成药,当年贾敏吃着颇为对症。
当然现在有功德护身,有点用不上了,贾敏思及此处,便笑着应道,“将来总有重聚的一天。”
林海点头道:“我想着在江南挑个真心与咱们亲厚的,何必舍近求远。”
纵然是江南~官~场,没有硬扎靠山的官员也并不鲜见。此举亦是在经营和扩大人脉。林海深知自己无族人兄弟提携,那只能在同窗和同僚身上多下功夫。
贾敏闻言笑道:“薛大人也是好运道。”
林海又恳切道:“我知你忧心元春婚事,好在元春那儿有德妃娘娘看顾,不会让五皇子母子得手。”
“两次三番烦劳贵人,老爷……”
“德妃的侄子已经启程,南下求学。”
贾敏听了,也松了口气,“人情债最难还,早了最好。”
林海笑道:“德妃亦是勋贵出身,”而且是没落勋贵,比荣府稍强罢了,“儿孙想读书,我这儿终究方便一些。”
想想林海这位探花郎,再想想他身后站着的两位座师,德妃娘家热切一些也在情理之中:德妃在圣上心中虽然极有分量,无奈三十出头且膝下只得一位公主……德妃自然很是乐意结下份善缘。
却说两个月之后,薛桓已然从吏部拿到了文书,举家南下赴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