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走马河东谱新篇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非不敢为(8 / 11)
复欲望’。较之中央政府的政治分肥,地方上的腐败更直接,纽约民Z党组织坦慕尼协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二十一卷走马河东谱新篇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根治腐败的法子(二)
看到刘娟和耿晓丽两个人听得晕晕乎乎,赵建辉笑了笑,接着说道:“庆幸的是,伴随着社会财富的扩张,米国的政治社会文明也在前进,反腐败进程缓慢而有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行政系统反腐走在了前列,而这与一位不幸的米国总统、共和党人加菲尔德有关。”
“加菲尔德当选总统前就立志废掉政党分赃制,但在1881年7月2日,即入主白宫不到4个月,他就遭一名求官未遂者刺杀。这名凶手认为加菲尔德当选总统有他的功劳。两个多月后,加菲尔德与世长辞。”
“加菲尔德之死引起米国举国愤慨。‘每个阶级和阶层,每天都怀着忧虑、羞辱和憎恶的心情议论这一事件’,历史学家保罗?范里普在《米国文官制度史》中写道。改革派趁机加强舆论引导。米国《民族周刊》发表社论称,‘我们看到的报刊,没有不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种犯罪是分赃制的产物的’。”
“很快,一场改革运动的高C到来。1883年1月,米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联邦文官法》,即《一项管理与改善米国文官制度的法令》,在米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以能力与功绩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此后,米国通过系列反腐法律,比如1907年的《提尔曼法案》,首次规定禁止公司和全国性银行向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提供捐款;1910年通过《联邦反腐败行为法》,开启米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先声。”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对米国反腐也贡献很大。1870-1920年间,米国独立性城市报纸的比例从11%上升到62%,而腐败是新闻热点中的热点,吸引了记者们的普遍关注。”
“著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曾从密苏里城出发,沿路调查明尼阿波利斯等6个城市的政治状况,将政商狼狈为奸的现实发表于自己任主编的《麦克卢尔》杂志上,1904年又汇编成书《城市的耻辱》,在米国热销。斯蒂芬斯等一批黑幕揭发者通过自己的调查和文章,让全社会意识到了腐败的严重和危害。”
“多方努力使米国反腐出现了积极的成果。我前面所提的米国1815至1975年间的‘腐败指数’曲线显示,米国在1914年前后曾经一度出现0.16的最低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