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情意绵绵缘自生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想跑没门(7 / 11)
余。“有那钱,还不如直接买粮食……”
有的村干部自嘲:这里是佛峰市的撒哈拉,村民文化不高,还要受土地“欺负”。
村民们自己也说,龙山的田是上天专为懒汉设计的,“只要老天开恩就有饭吃,否则做再多也没用”。但偏偏,很多“连字都不认识”的村民,却连做“懒汉”的资格都没有。
地少,有的村民只能一地两用,割完水稻后,立刻种上番薯。曾经有技术员告诉村民,应该如何科学施种才能提高产量,但这里的村民却怎么也记不住,更学不会。
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家徒四壁,没有日历,没有时钟,就更不要说电脑和电视机这种蛇奢饰品了。有的村民说,都忘了上一次看到百元大钞是什么时候。
就是这样的一亩三分田,龙山村的村民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包括对生活的热情,都花费在了这里。因为,这里能让一家人吃上饭,遇上好的年头甚至可以吃饱饭。不幸的是,几乎没有家庭能从口粮中“抠”出可供变现的余粮。有人曾试着种花生、辣椒,但都“只有热情,不懂技术”,忙活了一年甚至还要赔钱。
每年青黄不接时,村里的女人都会回娘家。靠着她们厚着脸皮从娘家拿回几十斤米,填饱孩子的肚皮。但因为出不起路费,即便以这种理由回娘家,村里的妇女一年也顶多只有一次。原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的龙山人,似乎终于认识到,要想靠打工赚钱,几乎比登天还难。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属于他们,“即使地上有金子,我们没文化也看不见”。这就是龙山人的认识,龙山人的真实生活……
听着刘军的诉说,很多干部低下了头。真的就像刘军给赵建辉说的那样,在被城市的繁华遗忘的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如果今天不是亲眼看到,站在赵建辉身后的这些人,又有几个人肯信?
当跟着老奶奶走到自己位于村子最后面那片山脚下的树林中的家的时候,乐静和刘娟等人都留下了眼泪。
这都什么年代了啊,居然还有人住在用木棒和芦席搭建的窝棚里?
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二卷无法阻挡的趋势第1687章新的开始“章健翔同志,这就是你们区治下的龙山村吗?这里,和非洲难民营相比也多有不如吧?我真得不知道你这个区委书。记是怎么当的?”眼角里含着泪,赵建辉转回了头,看着章健翔问道。使用若看小说阅读器看千万本小说,完全无广告!
“赵书记,其实……这个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