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赵爸赵妈去赶会更求订阅)(2 / 3)
———谁家的儿子娶妻了,几月前才办的喜事;谁家的女儿出嫁了,添了一个外孙,兴致勃勃。当然也会说到最近谁谁谁又过世了,不久前还和他在一起唠嗑来着,感叹一番。
突然一声“他唱得不对,应该是这样唱的”。即使正津津乐道的在一起聊着,台上某一个的唱词错误也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耳朵。他们还会彼此交换一下对某某角『色』的看法,谁的嗓子好、唱得好,谁的动作到位,谁的“三花”表演『逼』真滑稽,那个“黑脸”不如另一个剧团的演员,就是对于那个“小生”的走调,也只是宽宏大量地开怀一笑。
几人来到戏台下的时候,台上《对花枪》唱的正热闹。
老人们最喜欢看的戏剧是豫剧,《打金枝》、《樊梨花》、《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至今耳熟能详,还能哼唱几句。最喜欢豫剧的伴奏,或大气磅礴,或哀怨婉约,或铿锵有力。
“叔叔,阿姨,你们先站这儿等会儿,我去大伯家搬几个凳子。”看戏一般都是自备凳子,孙刚来的时候没带,总不能让两位站着看戏吧。
“不用啦,我们只是感受一下气氛,这些都看过的。”赵爸拦住孙刚。
孙刚和赵涵对这个是完全不感兴趣,也是的,在戏台下除了老人和小孩(小孩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来的),小孩子看戏就是图个热闹,根本听不懂,年轻人孙刚还真没看见几个。
赵爸赵妈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两句。
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后,一行人起身离开继续“逛”。
一路走来,赵涵被小吃街的一个凉粉摊点吸引住了。只见摊位上摆放着一坨直径约六、七十公分的大凉粉。摊点上围坐着不少食客,摊主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少『妇』,正忙着招呼食客,听口音应是陕西人。
和人攀谈中,得知她姓李,来自陕西宝鸡,平时她和丈夫经常外出参加各类“节会”,孩子只能由家里老人照看。夫妻俩经营着宝鸡风味小吃,有布罗面皮、凉粉、醋粉等,现做现卖,走到哪里便吃住在摊点上,用自家的汽车拉着锅碗瓢盆走南闯北,是地地道道的赶会“专业户”。
“叔叔,阿姨,你们要不吃一碗凉粉?”孙刚问了下赵爸赵妈。
“不用了,你和小涵吃吧。”赵妈对这些没多大兴趣。
“老板,来一碗凉粉,少辣多醋。”孙刚给赵涵叫了一碗。
这家的凉粉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