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控制电流(2 / 3)
互作用,才能对远处的带电纸片起作用,纸片上的电荷数目较大,所以作用的距离就远了。
在据点点亮灯泡的时候双手形成回路,那个时候两手之间的距离才是李超放电的距离。现在李超两手相对的距离不到50厘米,因此才能形成回路,李超继续放电,双手还是有些发热,两手分开和不分开是一样的。皮肤的电阻大,发热是时正常的。
但是空气的电阻更大,李超发出的电流却能够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不发热,这又是为什么呢?
自由电子在导体中形成电流是由于其定向移动的结果,在定向移动过程中,电子要受到一些影响因素。如电子热运动的影响,因为任何粒子在温度不为零时都要做热运动,这个热运动是不规则的,对规则的定向移动来说是个反向的影响即阻碍作用,因此,导体的电阻随通电时间即温度而变化。
另外,电子还要受到大量原子核的平均阻碍作用,电子之间的阻碍作用,电子间的碰撞,电子与原子核的碰撞等等。当然在各个阻碍因素中有的影响较大有的较小,这些微观上的阻碍因素在宏观上就形成了电阻。
空气中的分子基本上是非极性分子,电荷呈饱和状态,分子稳定,不容易带电,结合电流在导体中流动的原理,空气的电阻大的前提条件是,电流是通过空气中自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
李超发出的电流严格来说是电子流,在空气中流动不是依靠空气中的自由电子传递,空气对电子流的影响就只是空气分子与电子的碰撞产生的阻碍以及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之间的碰撞,这种情况下空气对于李超发出的电流阻碍很小。
但是因为李超发出的电流中电子的速度不够,因此电流传递不远,他身上可没有粒子加速器!想要自己发出的电流传递得更远,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了电流,李超对电流的控制试验继续进行,结果比充电时稍好一些,李超不知道是熟练了的原因还是因为是自己发出的电流的原因,或许两者都有吧,李超寻思着。
重新给自己充上电,然后对电流进行控制,看来还是熟能生巧啊,现在控制的电流却是多了一些。
这下李超有了新的方向,训练自己对电流控制的程度,争取能够完全控制住体内的电流。眼看又是半夜了,李超结束了今天的研究。
洗澡的时候李超发现,今天受伤的脚趾上有一层血痂,他知道,这是刚才充电时治疗的产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