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1 / 5)
赵国王宫议事大殿内,赵轩命令侍者将刚从吴国递送回的报纸发给文武百官。报纸为吴国二月份的文汇报和南报,报纸上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提拔考试内容的报道。
“各位爱卿对吴国提拔考试有何感想?”赵轩等百官看了一会报纸才发问。
赵轩话音一落,大殿中百官手中一顿,片刻之后,伯耀越众而出率先禀奏:“大王,吴国提拔考试可以招揽到天下英才,吾国应该仿效才对。”
伯耀是赵轩亲信,深知赵轩今天议事的目的。赵轩从报纸上看到各诸侯国学子云集吴国王都参考,心中非常羡慕,就有赵国也举行类似考试的意图,以此招揽到各地有知之士为赵国效力。
赵轩很重视人才,已经命令文宰在赵王都着手筹建学院,至于吴国各地开办的小学和中学,赵国财力有限,赵轩有心无力。
赵轩微微点头,他注目大殿中的百官:“众爱卿觉得武宰之言如何?”
赵轩这样是问百官对伯耀的提议感想,其实百官心知伯耀说的就是赵轩本意。提拔考试实质冲击着大世家权贵的世袭特权。
赵国王庭如果以后官吏任命都像吴国那样用考试来挑选,对大世家贵族世袭官职冲击最大,毕竟谁都不能保证自家子弟能文采出众,在提拔考试中冒头。
因为提拔考试涉及到百官们自身利益,出来附和伯耀提议的官员并不多。
“文宰,卿有何看法?”赵轩失望只有为数不多的臣子附和,这些臣子大都是新兴贵族,比如刚晋升司马的武铣,在王庭中不占据最重要的职务。
赵文宰是赵王留给儿子的重臣,对赵氏王室忠心耿耿,德高望重。赵轩指名文宰出列说话,便是想靠文宰的威望将考试挑选人才之事定下来。
赵文宰年已五十,赵王驾薨后,文宰感觉自己精力日渐下降。文宰因身体问题,开始考虑身后之事。附议赵轩之举会得罪许多世家,文宰不想为自己子孙后代招来麻烦。
所以文宰明知赵轩真实意图,却没有出头响应。现在赵轩直接询问,不给他回避的余地,老文宰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应对。
“禀大王!微臣觉得吴国不分国别,行此考试选拔人才有些不妥!”大殿中的百官听清文宰对提拔考试有质疑,很多官员精神一振,都竖起耳朵,准备随时声援老文宰。
“哦!有何不妥?”
赵轩低垂眼帘,心中失落,他没想到提拔考试会招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