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双宝山大战(10 / 19)
大周本国盐产只能走旱路,距离远、费用高,三司辖价必须官家贴钱才够成本。而其他相关用品也因为税金提高减少或暂停了北运。于是数日之内大周物价飞涨,市面上不但粮食、食盐等各种必需品出现紧缺,就连布匹、绸缎、笔墨纸张这些非必需品也都相继缺货。
得到这个消息,宰相毋昭裔连说“大好!”。毋昭裔非但是宰相,而且还兼管盐务,知道粮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知道粮盐方面如果运作恰当,可以在短时间内富民强国。粮盐一旦艰难,随即而来的可能就是国难。大周目前出现了如此非常状况,国势、军势都将出现危机。但对于一直与大周关系微妙的西蜀来说,却是个利好。
“皇上,此时应该暂时放开一些易货和盐务统管的规定,鼓励耕民、盐民和商家至大周边境进行交易。这样的话,民可以短时间内赚取大量财富,国亦可从中获取不菲利益充实国库。不过这件事情具有一定的波段性,因为当大周的物价提升到一定高度,南唐、吴越、南汉等国的商家便可以弥补税金的损失再次获得利润。到那时候,他们会继续南货北运,这样很快又会将物价压降下来。当物价降到一定位置,商家再次无利可图,南货停运,物价重又飙升。所以目前的操作需要的是出手快速,而此一轮过后则需要看准、抓准时机。”毋昭裔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思虑得很长远。
枢密院事王昭远非常赞同毋昭裔所说,认为这是提升蜀国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也是与后周交好的一种手段:“周国此时正在北征辽国,之前还遣特使到蜀国来示好。所以蜀国用存粮、食盐与他们买卖或易货,并非要趁机占他们什么便宜,而是对周国的一种支持。”
但是在交易方式上王昭远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何不民商改作官商。蜀国富产之地在东西川腹地,要将粮盐运至周蜀边境路途艰险遥远。且凶山恶水之中多盗匪,民商开此商路风险极大,前景叵测。而刚才毋大人也说了,大好商机稍纵即逝,必须出手快速。因此我想是否可以由国家统一收购百姓手中的存粮、食盐,然后由军队运输到凤洲沿境与周国民众交易。军队马壮车固,兵卒又常走这种险途,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另外,由军队运输的辎重,沿途那些盗匪绝不敢有非分之想。”
王昭远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毋昭裔却并不同意:“官商的话,首先需要拿出大量金银收购百姓手中的盐粮。这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就算把国库搬空也不一定够用。”
“为何一定要拿现银收购?我们可以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