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面具(3 / 4)
的话来?”
朱聿键冷哼一声,用眼神制止了妻子的发作,继而看向方岳贡。“潜山,不妨直言细细说来,朕知道你一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方岳贡面色忐忑的继续说道:“如今因为懿安皇后的一封圣旨,朱总兵的名分已定,不管他改不改名字,嫡长子的身份是已经确立了的。可以说,这样一来,很多处在观望之中的朝臣也会开始向他那一边倾斜。朱总兵所仰仗者,无非是山东、河南、朝鲜、淮扬的十余万兵甲,以及海贸的丰厚利润。”
“请陛下和娘娘恕臣直言,将朱总兵确立为太子之后,朱总兵不管如何,总要常驻京师的。东宫的职权和本分,祖制向来便交待的清清楚楚,朱总兵常驻京师,对于山东、河南等地的掌控力自然会有一定的削弱。朝堂中书便可以借此机会将山东文武明升暗降,或者拔擢到朝中任职,或者改派到其他地方,由此一来,各地的军政之权便由朝廷慢慢渗透并接管,到时候,朱总兵的势力便会逐渐萎缩。陛下正处于壮年,经年之后,陛下想要如何取舍,还不是尽在掌握吗?”
方岳贡的话说完,大殿上寂静无声。不可否认,他的话却是很有道理,但皇后曾氏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先立后废,这其中漫长的过程不知道要发生多少的变数,她好不容易等来了否极泰来的一天,要让她再度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无论如何她是接受不了的。
因此对于方岳贡的提议,曾氏第一个投了反对意见。
方岳贡说话的时候,郑鸿逵听得分外认真。对于方岳贡,郑鸿逵并不陌生。多年以来,郑鸿逵在大江南北为郑氏的崛起不断奔走,虽然期间发生过郑彩、郑联兄弟的变故,但身为郑家一份子的责任,始终在激励和督促着郑鸿逵丝毫不敢大意。
也因此,郑鸿逵对于朝堂之上甚至于民间的各种人才都分外的留意。方岳贡作为崇祯朝时的山东巡抚,自然早就在郑鸿逵的观察之中。义兴之乱后,朱聿键和朱平安父子都在竭尽全力的追查方岳贡的下落,由此便可见方岳贡其人的才华。同殿为臣之后,郑鸿逵也利用大大小小的机会逐步接近方岳贡,希望与这位天子近臣搞好关系,将爱总有一天会有大用。
今日里方岳贡所说的话,却是让郑鸿逵深为赞同。这条计策虽然耗时长久,但对于朝廷来说却是受益匪浅,一旦能接手朱平安手中的资源,朱聿键的隆武朝廷将立刻壮大百倍。
郑鸿逵本想开口赞同,但身前的郑芝龙却是悄悄转过头来,用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