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君(六)(3 / 4)
和归顺。
“不过我要提醒一点。”丁一起身作了个罗圈揖,准备辞去之前,却专门提了一句,“不论公文上,怎么隐晦都好,要让倭国镇守的官吏,完全明白朝廷的意思,特别是东海舰队的守备府那边,马负图是进士出身,下面的参谋长和其他军官识字没问题,要弄明白许多的典故,却就不见得了,所以最好派个人去,送文件的时候,也把里面的意思解释靖楚,以免当马负图在大员而不在倭国的时候,下面的人误读了,那就是一个很可笑的失误。”
王翱听着不住点头:”如晋此言,却是老成谋国之道。”这不是开玩笑,这年代没有搜索引擘,士大夫讲话言必据典,甚至有一些人还好用僻典,就是很偏僻的典故,军队夜校出来的,能识三千汉字,写军报命令是没问题的,要弄清这些典故?那扯吧!
丁一把这边应付完了,便对刘吉道:“上车,去天津。”
天津已经开始在铺铁路了,蒸汽车在得到硫化橡胶作为密封垫之后,进展的速度很快。当然本来还可以更快一些,因为丁一基本已经将蒸汽机的结构,用解剖视图画出来,大匠要做的,只是把图纸上的东西,按公差范围内去实现,然后如何把工件拆成流水线,让那些接受过简单培训的工人可以作业。
是因为两广工业部移交给工部之后,被搞得一团糟,才拖了进度。
在英宗去世之前,下旨把工业部仍归四海大都督府管辖之后,那些被逼辞职的大匠、工程师回到原来的岗位上,才重新启动了蒸汽机的项目,前两日第一个火车头,才从海路运到天津来。
丁一坐在四轮马车里,吐出一口浊气,教那车厢玻璃窗上,蒙了一层迷糊的雾气。
他摇下了马车的玻璃窗,看着沿途正在铺垫的路基,心里有无限的感慨。
只要铁路建起来,这个国家,也许就不用他再努力地、拼命地扯着前进了。
事实上这十多年的努力,已略见成效了,至少现在说起出海,说起海外,朝廷和民间,都不再和当年一般的抗拒了;说起战争,也很少有人提起“武皇开边意未平”之类的腔调,因为大家都在航海之中,战争之中,获得了红利与好处。
这种好处,不是从非洲弄头长颈鹿,晋献皇帝说是麒麟,然后以此为祥瑞,得以加官进爵的好处。而是普通的百姓,就算没有土改的北边,有了白薯,家里有点地的,基本也能糊口,实在没有地,地主又苟刻的,还能到县城、府城做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