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发展 (1)(10 / 22)
解决因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而激增的粮食供应问题,如果以后发展好的话,积累一定数量的战略储备粮也是不太难的。因此,寻求更适合的农业基地的计划也就是康凡酝酿已久的在东北地区寻求土地的方案就暂时搁置了。
尽管多诺万已经很努力了,但当代的清政府对自己本民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的禁恳禁牧政策虽有松动但尚未明确解禁,因此想在东北地区租或买下大量土地,困难仍然很大,结果一直不理想。康凡想起惠丰是满州正黄旗人,祖籍黑龙江,应该在东北地区比自己更有办法,所以就有了与惠丰合作的想法。但再未与惠丰谋面,只能等机会表明了。
康凡明白当代民众的生活水平比起欧美等国相差甚远,通过观察发现,全国大多数民众都有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而不仅仅只是在山西地区。所以,增加本地民众食物中肉、奶、蛋、菜、水果等副食的摄入比例,提高民众体质刻不容缓。
贺水长和钟汉强在发展本地区养殖业和畜牧业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畜牧业和养殖业在本地原有一定规模,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是最省力的。贺水长主导制定了一揽子的优惠政策,鼓励辖区内从事畜牧和养殖的民众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短时间内就收到良好效果,但康凡交给贺水长的另一项任务却进行得不是很顺利,那就是养马。
康凡致力于建立一支师级规模的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用于骑乘、牵引、驮载等,可是目前连这个2千多人的骑兵团都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良的战马,更别说扩军后的需求了。虽然多诺万已经完成了引进阿拉伯和中亚地区优良种马的工作,但进行战马的大规模饲养需要面积广大的牧场,雁平道境内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从临近的归绥兵备道想办法。
归绥兵备道是山西最北的一个道,深入北方草原地区,牧场面积广大,很适合养马。但跨越管辖范围,产生的相关问题很是头疼,贺水长根本解决不了。最后,康凡找了胡聘之,由胡聘之牵线,与归绥兵备道达成合作,宁武府出资,归绥兵备道代以饲养,解决了这个问题。
由于宁武府生产的那些具有二十一世纪特点的产品价廉物美,又打着“大清国造”的名头,贺水宽在天津市内繁华地带租用的几个商铺一开始营业就在市民中掀起了一股抢购狂潮。一时间,原来充斥天津市场的那些欧美和日本等国的产品严重滞销。这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第二十五章 我讨厌日本人
日本这个国家自1871年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