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复兴 (5)(1 / 22)
够全天候远距离探测飞机的雷达,发现飞机的手段仅限于用人眼去看、人耳去听。
因此,出动先进的“飞行堡垒”对其进行空中打击对国防军的飞行员们来说仍是安全的、轻松的。
1923年3月2日,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区的联军首先尝到了国防军这种新奇打击方式——远程空中轰炸的苦头!驻扎于马萨瓦基地的国防军陆航36架“飞行堡垒”每架装载250公斤的高爆弹16枚和120公斤的燃烧弹20枚,排着密集的战斗队形在3千米的轰炸高度将苏伊士运河区联军集结地炸了个底朝天!
这次突如其来的空中打击行动是在阳光明媚的正午发起的。“飞行堡垒”大队经过将近6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于当天中午13时左右到达了目标上空。此时,苏伊士运河区晴空万里、烈日当空,地面所有预先标定好的轰炸目标在干旱的沙漠地形中无遮无掩,暴漏无遗。因此,轰炸效果当然也是相当理想。
据事后的侦察照片判读,联军的损失只能用“惨重”来形容,那些原本成片的帐篷、成堆的军用物资以及成群的坦克、火炮等几乎荡然无存。而由于打击来得太突然,联军部署在运河区的作战飞机根本没有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就消失在了浓烟烈火中。待其地面高射火力发起反击时,“飞行堡垒”大队已经投完了全部的炸弹轻装返航了。
此后,“天火”行动大规模持续展开,联军在北非的各类军事目标遭到了“飞行堡垒”毁灭性的、根本无法有效反击的空中轰炸,使其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备战工作又回到了起点并且再无恢复的可能,也就导致其迟迟未能组织起对埃国的攻势。而在此期间,国防军的新地岛海军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并开始战备值班。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本土的国民好像已经忘了战争正在进行,因为他们根本感觉不到战争的气氛和影响,遥远的战场上发生的遥远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遥远,而他们也知道,想为这场战争做贡献就得从我做起,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随着出击次数的增加,“飞行堡垒”的战损也因此开始出现,但强大的中国航空工业迅速生产出了更多的“飞行堡垒”,使“飞行堡垒”大队的飞机数量不降反升,并最终一直保持在90架左右。这样一来,马萨瓦陆航机场就无法全部容纳下这么多大家伙了。在紧急扩建机场的同时,有将近一半的“飞行堡垒”只能挤占离此不远的海航机场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