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终南捷径 (2)(12 / 13)
三十多岁的年轻官吏,虽然略有文名,却比不上司马光声名远播,这时的苏轼也只好心灰意懒,听天由命,偶尔写点诗文发发牢骚。
毫不知情的石越把自己的门帖递给苏府的管家时,才发现苏家上上下下,眉间都带着愁容。
石越和苏轼交情已是不浅,见了苏轼之后,便直问缘由。苏轼把前因后果略略一说,因为怕让石越更加不愿入仕,反而强笑着安慰石越道:“我不过庸人自扰而已,便是君实【君实,司马光的表字】,也未必有事。王驸马和我说,已有人找太皇太后和太后说去了,皇上不过一时受人蒙蔽,子明切不可因此而灰心,失了上进之意。当此之时,忠臣义士,更应当挺身而出。”他口中的王驸马,是宋代著名画家王诜,和苏轼私交甚好。
石越暗暗叹道:“果然走到了这一步,哎……”一时嘴快,竟然脱口说道:“司马光权知永兴军,不久罢判西京御史台,改不了的命运。”
苏轼瞪大眼睛望着石越,奇道:“君审判西京御史台?”
石越自知失言,连忙掩饰道:“旁门左道,子瞻兄幸勿外泄。”
苏轼受佛教影响甚深,对这些事情一直半信半疑,此时心里对自己的前途忐忑不安,便想求一个安慰,他又素信石越之才学,断非江湖术士可比,便笑道:“子明有这种异能,可否为愚兄卜上一卦?”
石越暗暗叫苦,苏轼的命运他自然是知道的,但是自己做了这许多的事情,谁知道历史有没有改变?只得干笑几声,道:“智者不必知命,尽人事而已。孔门弟子,不宜信奇门之说。”
苏轼见他如此说,倒也不以为意,纵声笑道:“正是,正当如此。倒是愚兄俗气了……”
二人又说起石越这两个月筹办白水潭书院等等事宜,苏轼正容说道:“讲学于山野,为国家育才,也是正道,此孔子当年所为。然而国家如今正是多事之秋,子明之才,在庙堂而不在江湖,君当三思之。”
石越连忙欠身笑道:“小弟谨记了。”
从苏府告辞后,石越也不回家,叫了马车直奔碧月轩楚云儿那里,细细思考下一步的对策。
楚云儿见他满怀心事,也不敢打扰,只在旁边静静的相陪。
石越拿了几根筷子,并排摆在桌子上,那是朝廷中欣赏自己的有分量的大臣——司马光,罢职了;苏轼,朝不保夕;欧阳修,早就到地方去了;陈襄,也被罢了……想来旧党中的其他人,此时也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