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终南捷径 (2)(2 / 13)
考《古文尚书》!至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战火,由此重新点燃,这却是石越所始料未及的。
四月的风暴并非仅此而已。
四月下旬,石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自己创作的作品《三代之治》出版。
这本书全文不到五万字,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着作,以复兴上古三代(尧、舜、禹)的名义,讲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等诸方面的内容。石越与苏轼所谈的民主议会的思想,便反映在这本书中。其中心思想无非是天子是受命于民,而非受命于天,得民意者方能治天下,又指出天子最可倚重的,不是士大夫,而是老百姓……“石越通过攻击《尚书》的真实性,先空洞化对三代的记载,然后对上古三代进行自己的解释,借三代的名义抢占对儒家经典的制高点,再辅以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完成对儒家学说内部的改革”——这是后世对石越种种行为的解释。当时的宋代,在文化上实际上和汉武帝时代的情形非常相像,经学经过两晋之变,在唐代复兴,却又慢慢让位于诗赋,五代士风沦丧,可以说在宋代迟早要有一种新的学说来占领思想界的王座,这是一种客观需要。所以先有所谓的“古文运动”,然后有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最后有朱熹完成的理学……群雄逐鹿,最后理学捷足高登,主导中国数百年的思想史。此时石越的作为,不过趁古文运动已到最后的辉煌,正准备完成它对晚唐以来艳丽的文风最后一击,而“王学”尚未问世,理学影响未大之际,乘虚而入,以一系列的新说,加入到这场争夺思想界王座的竞争之中。
在《三代之治》的序言之中,石越提出来“复古、朴实、求是”三原则,继承古文运动的精神,他公开说三代无书,汉人之文风最合三代的精神,文章应当学西汉;而做人或为文,都应当讲究朴实无华,不应当追求浮华的东西,文景之世,皇帝诏书如同白话,最值赞赏;三代尧舜禹,汉代文景,没有皇帝给自己加尊号,他们的令名照样传之于后,石越因此大胆地在文中呼吁皇帝不要给加自己那种长而无实的尊号——这一点其实是谋定而后动,赵顼对于加尊号的确是没有什么兴趣,终其一生,没给自己加过什么尊号;石越又提出来做事要讲证据,重事实……《三代之治》一经出版,几天之内就被抢购一空,汴京城的读书人睁大眼睛想看看石越的新作,桑氏印书馆几乎没有停工的时候。而之后引起的议论,更加超过了《疑古文尚书伪作论》,毕竟后者是一部考证的书,真正能从中间找出问题来辩难的,都是比较高明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