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终南捷径 (2)(7 / 13)
“石学七书”依然在比较小的圈子里引起了注意,大部分赞扬的评语都是从这些小的圈子流传出来的。也有不少读书人明明看不太懂,也要买几本回去充充门面——当然,《地理初步》和《生物初步》、《逻辑初步》例外。不出石越所料,《地理初步》只有少数人识货,大部分当成海外奇谈来看,真正的《山海经》宋代版!《生物初步》引发的结果则是惊奇,人的心只是供用血液的?我们是用大脑思考?这实在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逻辑初步》在有学问的人眼里,被认为是“虽则不无道理,然亦名家之言矣,略胜古人,非正道之学”。这三部书正是导致“石学七书”又被称为“杂学”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怎么样,朝廷在六月下旬明诏天下,以后公文、考试必须采用“标点符号”,允许使用“大食数字”记数,都是对石越某些倡议的认可。而紧接着对石越的第三次征诏,也不能说完全与“石学七书”的刊行无关。
石越却依然毫无新意的用一个老理由拒绝了这又一次征诏,完全不理会诏书中皇帝对他这个已经用了两次的理由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这个石越真的不想做官?”年轻的皇帝未免觉得有点奇怪,才二十多岁就不想做官,实在少见,不过朝廷也极少征诏过二十多岁的“茂材”。
“陛下,臣不敢妄说,只是石越断非无意功名之人,否则不会在半年之内,刊发着作十本。”王安石其实很理解石越,想做隐士的话你出什么书呀?
“那为何又不愿接诏?”赵顼更加奇怪了。
“依臣妄自揣测,或者是对茂材制科不以为然。”王安石不负责任的说道。
“何以见得?”赵顼有点不快乐,茂材制科都不来应试,你石越又不是身有功名的人,难道想要我直接给你官职?
“这个臣也只是揣测。”
石越三拒朝廷制科的征诏,半年内十部书的刊行于世,终于让他名噪天下。
石越对于自己成为大宋的名人显得宠辱不惊。
“石学七书”出版之后,他的日子就渐渐悠闲。唐棣等人陆续放了外任,一个个到地方上任去了,他除了和桑充国谈谈学问,问一问印书坊的情况;便是与苏轼、王安礼、曾布等人把酒言欢,纵论古今;又或者在家里陪着桑梓儿品评诗词丹青……总之熙宁三年的七月,除了天气热一点之外,实在是石越过得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桑俞楚也非常高兴,因为家里出了进士,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