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8 / 9)
开支,但是如果只剩下几个亲王而已,封建的成本就高了,倒不如先养着。赵煦已经明白了其中的诀窍——无非就是划算与不划算的问题,当皇帝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仍然是要理财有道。但这样的道理,是不便和七哥公然提起的。
也许他亲政之后,可以为七哥特例一次也说不定。
两人虽非一母同胞,而且君臣有别,但是,只要他能忠心的话,赵煦仍然愿意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
对他的弟弟们,他总是如此,他控制不住的怀疑他们是不是有野心,但是,他心里却不时的软弱,想要亲近他们,想要如他小时候一样,与他们一起无忧无虑的玩耍。与三娘、七哥一起生活的时光,实是他记忆中,最温馨的片断。
他很想能够倚重他们,但又害怕倚重他们。
可是,不管怎么样,对能够有理由重新和三娘、七哥多亲近,他心里其实是很开心的。
此刻,睿思殿内,赵煦盘腿坐在榻上,一面看着三娘与七哥下双陆,一面兴致勃勃的说着话:“……阳信侯对朕说过,契丹人因为有了火炮,才又生了南犯的野心。可这火炮,便是双刃剑,对我大宋日后北伐,也会大有用处。太宗皇帝的时候,就是因为攻不下析津府,才功亏一匮,若有了火炮这攻城利器,辽人决计也守不住析津。枢府去年上了份札子,道灵夏看起来是真的安定了,要再裁撤一些西军。两府总是说,天下无事之时,五十多万禁军,还是嫌多,国家最多养三十万兵也就够了。桑先生也说,防着百姓,养百万兵也不够,依靠百姓,十万兵就可以纵横天下。依朕说,这养兵之制,历代之中,还是汉朝的好,各州郡都有一定的马步军,京师顶多就养十万精兵,如此粮草转运费用就极少,到了有事之时,召集各州郡之兵,数十万大军,顷刻可聚。若再能慢慢恢复藏兵于民的古制,则兵制便能大成。朝廷如今,不是养兵多了,而是禁军都集中在几处,粮食全要靠外地千里转运支撑,开销自然浩大。因此,朕以为,非但不能裁军,还要扩军,要扩充神卫营和马军,就算真要裁军,等日后恢复幽蓟了,再裁不迟……不过七哥,你说火炮真的能帮朕打赢契丹么?”
“能!”赵俟认真的点点头,“以后我定能替官家造一种能装几百门火炮的大船,开到析津城下,立时就能轰塌它……”
赵煦顿时愕然,却见温国狠狠的敲了一下赵俟的脑袋,骂道:“析津府在海边么?”
赵俟“哎呦”一声,无辜的摸了摸头,抬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