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21 / 21)
是因为国际舆论的压力,而月、是因为协约国已用旨在"普遍限制各国军备"的说法迫使德国裁军。此外,国联盟约声明"维护和平需宴裁减各国的军备,"并规定国联理事会"制定计划"。不过,尽管有这些保证,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里并没有实现全面裁军。拥有被征集的军队的国家不希望将受过训练的后备兵作为实际可作战的士兵包括在军队兵额之内,而那些拥有自愿军的国家则坚持认为后备兵应包括在内。有些国家要求军备限制以财政支出为基础,但英国和美国坚决反对,因为他们每个士兵的财政支出比别的国家高得多。此外,法国及其盟国坚决主张军备应受到国际的控制和监督,而英美则宁愿依靠信义。根本的困难在于:各国考虑到缺乏一个国际安全体系,便靠自己的军队来谋求安全。不过,在限制海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海军强国的数目比陆军强国少。但即使在这方面,也只是对某类舰只的吨位比例取得一致的意见,并没有限制舰只的总吨位。
尽管裁军失败了,但20年代末期人们都有一种感觉,认为欧洲终于恢复到了正常状况:德国和它以前的敌人似乎已经和解;法国军队撤出了莱茵兰,德国人加入了国联;赔款问题似乎终于得到了解决;60多个国家已摈弃战争"作为推行国策的工具";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率正相应下降。甚至来自<炫>-<书>-<网>苏联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这个国家已于1928年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宏伟的"五年计划"(见第二十三章第一节)。西方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苏联人的注意力从国际冒险活动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中去。因此,"洛迦偌精神"似乎是有意义、有内容的,人们可以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象在19世纪那样去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