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战争 (1)(10 / 22)
意让法国新闻界开始注意到这一计划。使他吃惊的是,有关这一秘密协议的消息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愤怒。霍尔被迫辞职,由安东尼·艾登继任外交大臣。第二个月,赖伐尔在受到议院的痛击之后也不得不辞职。
这种情况一时看来象是那些支持国联反侵略的人的一场大胜利,但根本的争端仍然存在,这就是要不要通过禁运主要原料、尤其是石油来使经济制裁有效。艾登赞成这样做,但新上任的法国外交部长皮埃尔·弗朗丹则故意拖延。文登说:"弗朗丹的态度与赖伐尔的态度很难区别,只是显得更巧妙、更始终如一而已。"弗朗丹的主要论点是,如果投票通过石油制裁,墨索里尼就会退出国眹;他坚持认为应设法达成另一种解决办法。由于英国内阁未能团结一致、支持艾登,弗朗丹能独行其是,有效的制裁从未得到实施。这种决定的意义从希特勒的译员保罗·施密特博士所透露的下面这段话中可看得很清楚:
1938年,慕尼黑会议的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国际联盟差一点靠集体安全体系成功地制止侵略。"如果国联当初遵照艾登的意见处理阿比西尼亚争端",他对希特勒说,"并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那对我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灾难。"
随着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占领莱茵兰,任何余留的实行有效制裁的希望均成为泡影。占领莱茵兰这一重大行动有着深远的影响(见下一节),它使英国和法国政府更易感受到德国的威胁,也更下定决心去安抚墨索里尼,以便让他站在他们一边,并留在国际联盟内。因此,国联理事会于1936年4月20日投票决定,继续实行不包括石油在内的经济制裁,从而招致了这时几乎仅凭着勇敢与意大利人作战的埃塞俄比亚军队的灭亡。
墨索里尼决心排除出现第二个阿杜瓦惨败的任何可能性,他准备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加上非洲的援军和劳工队伍共达40万人。这支军队装备着难以对付的坦克队、摩托化部队和飞机。相形之下,埃塞俄比亚军队不到30万人,且几乎所有人的装备都比意大利非战斗人员的装备差。与缺乏坦克、飞机和重型大炮同样严重的是埃塞俄比亚领导人的水平低得惊人。摩洛哥里夫人的胜利已证明用游击战术来对付装备优良的欧洲军队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亚部族首领以其自取灭亡的傲慢和无知藐视游击战,认为它毫无价值、有失身份。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