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走向战争 (1)(18 / 22)
物资是不可抗拒的,尤其是在斯大林决定放弃西班牙共和国之后。在过去两年里,随着民族主义者控制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忠于共和政府者按制更加发达的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惹人注目的马德里,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但到1938年中期时,由于西方民主国家仍不愿结束不干涉的闹剧,苏联政府决定减少它的损失、停止给西班牙的援助,从而使佛朗哥的军队能打破这一僵持状态。1938年12月底,民族主义者开始向加泰罗尼亚大举进攻;一个月内,他们占领了巴塞罗那。马德里和巴伦西亚这时已孤立无援,不过它们仍坚持了两个多月。随着3月底马德里和巴伦西亚的沦陷,内战宣告结束。
对西班牙来说,这种长期的苦难使2500万人口中有75万人遭受伤亡,每7个未受伤害的人中有一个人已无栖身之地。对西方列强来说,这场内战是又一次令人吃惊的失败。正如在埃塞俄比亚的情况下一样,面对轴心国的侵略,它们再次责现出自己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候,德国是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吞并奥地利的。
六、吞并奥地利
1938年是轴心国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导致这些重大发展的中心人物是内维尔·张伯伦,他于1937年5月接替斯坦利·鲍尔温出任首相,并逐渐地接手确定英国对外政策的方向,尽管安东尼·艾登是他的外交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已对这位在这一关键时刻如此决定性地影响了欧洲外交进程的人物作了其特有的尖锐、深刻的评价:
内维尔·张伯伦……机警、讲究实际、固执且非常自信。他与鲍尔温不同,认为自己能够了解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我们当时从他所信奉的政策中看到的不是一种模糊的但仍然根深蒂固的直觉,而是一种有限的、锋芒毕露的能力。……他已对当今国内外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作出明确的判断,认为自己对付得了他们。他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载入史册;为此,他准备不顾种种事实而不断奋斗,使自己和国家冒着很大风险。不幸的是,他碰多到了他无法估量其力量的潮流,遇到了他无法在其面前退缩但又对付不了的飓风。
希特勒的译员在描述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灭亡和中欧均势发生根本转变的重大的慕尼黑会议(1938年)时,对张伯伦作出了类似的评价:
张伯伦老是问,谁肯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赔偿同苏台德区一起转让给德国的建筑物和各种设施?这显然不是首相和政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